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22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递进句式的语义、语用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语言学和逻辑学兼顾的方法,分析现代汉语中的递进句式。文章从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入手,根据不同句式的语义、语用特点,将递进关系进一步区分为顺递、转递和推论递进三类,在分别考察的基础上,还探讨了不同类型句式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2.
汉语缺乏印欧语狭义的形态,表达语法范畴往往通过广义形态来实现,时间范畴的表达也不例外.汉语虽然不是依靠像英语那样动词的变形来实现,但是表达时间范畴的手段丰富多样,有时间名词、时间副词、时态助词、固定的结构以及零形式等等.这些形式有时候还是夹杂在一起使用的.这种复杂性和独特性就加大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难度.我们就要抓住这些重难点,提出简洁实用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3.
学界对汉语复句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马氏文通》中虽然体现出了复句的思想,但《马氏文通》之后的语法著作才开始有复句体系的观念。汉语复句学说的发展主要围绕主从句是否要包括在包孕句中,以及包孕句是复句还是单句这两个问题展开,据此也就可以将《马氏文通》之后的复句学说划分为认为主从句包括在包孕句中、主从句从包孕句中独立出来和把包孕句归入单句三个阶段。传统的复句二分系统,相比三分而言,仍是更具有优势的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64.
修辞结构理论重在突出篇章的关系性、功能性和层次性。以修辞结构理论为依托来探究汉语有标条件复句在篇章中的主要功能,其篇章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篇章发展,作为始发句时可以成为篇章话题或背景话题从而推动篇章的展开和发展,作为后续句时可以延续话题或转换话题从而推动篇章发展;二是承接上文,结束全篇,这主要指作为终止句的条件复句出现在篇章结尾的情况,常见的有篇章作结和发出号召等几种表现。  相似文献   
65.
一个世纪以来,汉语学界主要对转折复句的界定、分类、逻辑语义、标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形成了一些共识;近二十年来又引进新的理论、运用新的方法进行分析,把汉语转折复句的研究引向纵深和成熟。  相似文献   
66.
本文根据英语条件句的意义、结构和特点将其归纳为真实条件句、虚拟条件句和含蓄条件句三种。在翻译过程中,可根据各类条件句的特点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成汉语的假设偏正复句和包含愿望或假设虚拟的递进复句两种。  相似文献   
67.
68.
确指类反问假设复句是一种通过反问表示确指的假设复句。从形式上看,这类句子有4个显著特点;从意义上看,这类句子表示确指。这类句子虽是假设复句,但一般没有也不能加上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如”。文章对这类句子产生确指义、排斥假设关系连词的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9.
连续否定复句与假言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否定复句表达哪种假言判断,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它关系到对假言判断的特性认识的理论问题,也关系到应用问题。我们通过大量事实的考证认为,句中的否定词不是判断的联结项,而是判断的内容,连续否定复句大部分都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相似文献   
70.
反事实假设复句是对客观事实的反面的假设,由假设而生的结果根本不可能实现。对反事实假设复句的逻辑分析就是要揭示出它所蕴涵的逻辑思维形式,即差异推理(求异法)、反证法和比喻推理。据此,反事实假设复句可以揭示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论证某个命题和表明说话者的主观态度和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