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企业社会责任以一种社会贡献形式,构成了帮助子公司建立合法性并降低外来者劣势的非市场机制.本文以投资于20个东道国(或地区)的37家中国银行业企业为样本,采用样本企业2018年的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结合国家(地区)层面的制度因素和企业层面的企业特性,剖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及其路径选择.结果表明: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克服外来者劣势;对于"年轻"的子公司,需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与管制距离和经济距离的综合影响;"年长"的子公司履行社会责任降低外来者劣势时,要关注制度距离.  相似文献   
22.
类似于乡土文学中的"侨寓者返乡",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外来者下乡"也是一种大致类同的情节设置.然而,作家们往往基于对当时社会主流话语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以及对乡村世界各自不同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判断,使这一叙事模式的处理呈现出某种差异性.在小说文本中的表现上,"外来者"及其下乡一般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在身份指认上,他们大致是党的干部、人民战士和归乡游子,担当着合法性论证、权力话语植入和表现英雄成长等功能.  相似文献   
23.
刘伟 《社会》2010,30(1):152-177
本文通过对30位在华外籍就业人员的深度访谈,以其作为城市强势外来者的视角,来考察这一人群在中国城市的工作生活状况,揭示他们的文化认知及社会适应的特点。最后,笔者提出了有关强势外来者社会适应的若干命题。    相似文献   
24.
传统理论认为,新兴市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前,与本国市场中的外国跨国公司进行合作的内向国际化有利于企业的跨国经营。但是,研究者逐步认识到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尽管与外国跨国公司的合作有助于获得国际经验和知识,但企业也会在合作过程中感知到劣势,并因此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鉴于此,通过加入时间和空间维度,本文对现有外来者劣势理论进行了拓展,提出了新兴市场的中小民营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前的内向国际化过程中存在"前发外来者劣势"(pre-entry perceived foreignness,PEPF),探讨了内向国际化经验对PEPF及PEPF对进入模式的影响关系,并检验了PEPF在内向国际化经验和进入模式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对144家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与外国跨国公司的合作时间会导致企业前发外来者劣势感知的升高;合作时间越长,企业越倾向选择出口、设立代表处等低控制型进入模式;前发外来者劣势完全中介了合作时间与进入模式的关系。本文因此提出了内向国际化中被忽略的劣势感知问题,并为内向和外向国际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观点。本文结果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认识前发外来者劣势及其发生机制,对企业及早采取应对措施,降低不必要的、消极的劣势感知,提高外向国际化水平具有管理启示;而且,对政府制定提高中国企业内向国际化合作水平的扶持政策以及强化国际自信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5.
《徽州社会科学》2009,(9):39-42
藏身于万壑丛中的安徽省休宁县,其蕴含的美丽、博大与活力常使外来者感到惊讶。它引以为豪的是丰厚的文化和绝佳的生态,虽地处偏远,却因魅力独特而显得卓越不凡。  相似文献   
26.
基于信息不对称和组织合法性两个研究视角,分析外来者劣势对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影响路径。结合组织学习双元性理论,探讨利用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在调节外来者劣势与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关系上的时效性差异。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关于外来者劣势、组织学习与对外直接投资绩效的概念模型,以138家中国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SPSS 19.0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外来者劣势对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存在显著负作用;探索性学习强调知识信息逆向转移,能够促进跨国企业突破性创新来弱化外来者劣势对长期投资绩效的负作用;利用性学习旨在促进内部技能与外部环境的融合,推动跨国企业渐进性创新,进而显著弱化外来者劣势对短期投资绩效的负作用,但利用性学习的调节作用未通过验证。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外来者劣势,并从组织学习角度给跨国企业降低外来者劣势、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提供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7.
西方殖民统治及其意识形态构建和固化了图西与胡图两族群之间的边界,并以种族化的方式定义了两个族群之间关系的性质。胡图与图西,由殖民时代之前拥有同一个父亲的兄弟变成了殖民时代的“优秀”的外来(alien)“含米特”种族与低劣的本地(indigenous)“班图”种族。后殖民时代,图西与胡图对彼此和自身群体的界定,也深受西方殖民统治及其种族化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源头,徐訏作为海派市民小说的巅峰之一,二人均在自己的小说世界中塑造了一批"乡村外来者"形象。通过"乡村外来者"话语模式的隐喻内涵,曲折地反映出二人或者说两类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的启蒙理想,以及他们始终无法回避的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2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机制正逐步渗透进牧区,各种经济活动在牧区的展开,加剧了草原退化现象。文章通过乌尔苏木的实地调查,发现外来者以“偷挖药材”,“买卖草场”,找牧民“代养牛羊”等行为,进一步汲取了牧区的生态资源。草原生态正被纳入到一个市场经济的框架之中,成为“资源”和“商品”被过度掠夺。转型时期的市场化缺少适当的规范,是造成草原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0.
中国现代小说家往往借助“外来者”的特殊身份和文化立场来表达他们对于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之间多重复杂关系的审视与探究。作为徘徊于现代都市和传统湘西之间的“边际人”,沈从文创作了大量鲜明独特的“外来者”形象,如早期都市小说中的“乡下怯汉”、成熟期湘西小说中的“城市病人”和晚期湘西小说中的“掠夺者”等。藉由这些“外来者”形象,沈从文在小说中实现了都市与湘西的近距离对照与互参,在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进行双向审视的同时,也在持续不断地探索和更新着自我在城与乡之间的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