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11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35篇
人才学   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212篇
社会学   20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当下,众多的诗人和众多的诗歌正在被现世所淡漠和遗忘。然而,透过诗歌创作的复杂景观,我们仍然看到坚守阵地的诗人们在失重的语境中自觉而清醒的人文定位。他们近于本能地高举着守望者的火把,在精神的暗夜点燃起闪烁的灯盏,以报警者的姿态,在对自我精神世界一次又一次的挖掘中,坚持照引生命的托钵远游。他们敏锐的心理感应力对于内心及人类生存的关注,经由个性化的语言表述,构成了一种更加开阔舒展的创作态势,成熟着诗歌,也成熟着诗人生命的厚果  相似文献   
62.
赋、颂是产生于汉代的两种文体,二者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由于颂在古代可以作为诵的假借字,而赋也被认作是“不歌而诵”,因此人们常常以颂称赋。东汉之后,赋的颂扬功能加强,更造成了赋、颂的混称。同时它们文体的同源性及地位的相似性,也是造成二者并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赋颂”作为一个固定词语出现时,除了偏指赋体外,还有两种含义,即泛指有韵之文,及特指赋、颂二体。   相似文献   
63.
为了在保证失重称的计量精度的前提下,提高失重称的计量速度,笔者将称重过程中的失重称简化成基本的力学模型,运用数学计算对称体的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称体阻尼μ、称体的弹性特性k以及阻尼平衡时间tp等参数,并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式。通过研究提出:阻尼平衡时间tp是失重称动态性能的重要参数,他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称重速度和精度。以此理论分析为前提,可对后续失重称的参数设计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64.
本文在阐述俄国语言本体论流派和维特根斯坦称名哲学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指出二者的相通之处在于都具有鲜明的本体论色彩和社会性,而差异性则集中体现在二者不同的方法论基础上,并由此导致了诸多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65.
地名不仅是地理实体的称号,往往还代表了一方水土的文采风流.通过对舟山岛称名的历史源流考查,证实舟山岛名曾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史演绎,生动而典型地展现了这一岛名由自然向人化的发展进程,体现了舟山群岛的历史沿革与人文积淀.  相似文献   
66.
通过水热方法合成了一种过渡金属配合物连接的三维无机有机层状固体多金属钒酸盐Co(212′-bipy)H2O(VO3)2,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该化合物经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和热失重研究。  相似文献   
67.
1934年,青海、四川两省为争夺“香科”、“称都”两村引发了一系列纠纷.本文介绍了双方从军事联盟到反目为仇的经过及缘由,分析和探讨了双方为解决纠纷所持态度,对四川省部分官员所推行的扩张政策以及青海“马家军”欺压玉树各部落而造成的后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68.
甘谷方言人称代词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谷话中有一些迥异于其他方言的语言现象,保留了许多上古、特别是中古的特色词语。文章主要通过对甘谷话三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考释来探求其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69.
周兴生 《唐都学刊》2008,24(6):53-58
华夏哲学有否论难能力是一个不曾讨论、但却关乎其文化体系价值的问题.考释揭示,孔子、墨子皆重视文言哲学.孔子倡导"法语"以规范论难文言.他还概括六典为"经".其文言范式正确性来自演绎性."经"之质在"事辞称",其哲学基础在于六典文言构造的"系"式连缀.墨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法语"及"经"思想,创造了"语经"体系.它有"定义""说求""渔大"三物.其必然性保障论难文言的正确性.他还从孔子"经"名推演出"辞论".其三要素"故""理""类"皆有程式."故"恃"说","理"有"还原本意之程","类"有"十三格".全面揭示了墨辞之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0.
一些常用的貌似普通的称谓词,常常出现误用、错用的情况。文章选择了“兄”“弟”“姊”“妹”四个称谓词,指出在辞书编纂、汉语史研究和古籍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