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5篇
  免费   273篇
  国内免费   55篇
管理学   484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70篇
人才学   64篇
人口学   18篇
丛书文集   2846篇
理论方法论   470篇
综合类   4024篇
社会学   312篇
统计学   9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262篇
  2014年   432篇
  2013年   371篇
  2012年   524篇
  2011年   561篇
  2010年   537篇
  2009年   527篇
  2008年   695篇
  2007年   629篇
  2006年   539篇
  2005年   522篇
  2004年   460篇
  2003年   394篇
  2002年   323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任何一个社会秩序的维系来说 ,运用法律规范的手段对社会成员实施强制作用和强调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都是必不可少的。规范的存在和道义的重视构成社会秩序的基本经纬。解析了法治和德治的内在逻辑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法治和德治之间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72.
理性选择范式的发展及其在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反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政治主流理论的学理基础是理性选择范式 ,但在这一学理基础之上又存在着众多论争。本文首先考察了理性选择范式的学术发展历程 ,然后分析了理性选择范式在现实主义中的应用及其引起的争议 ,考察了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围绕理性选择范式的论争以及建构主义对理性选择范式的运用和冲击 ,最后指出 ,理性选择范式为当前国际政治理论主流学派之间争论提供了一个学术平台 ,而学术争论的内容又是理性选择自身理论发展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73.
文学以文字符号传递信息,电视以视觉图像和声音传递信息。二者在传播介质上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在构思、创作上的整体差异。而这个差异首先表现在构思时的思维方式上。电视以一种区别于文学作品的构思方式──视觉思维进行总体构思和创作。  相似文献   
74.
本文论述了康德对人生自由和人类尊严的确证,并分析了康德道德学的自律特征,同时指出了康德的人生理论的刻板的形式主义特点,认为这一特点使得康德的道德学只是一些无欢乐无情感的命令。进而详细分析比较了康德人生理论的特,点与中国古代儒家道德的特点和“乐感精神”之间的实质差异,并着力寻求它们之间可以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75.
乡镇在我国发挥着“上连国家、下接社会”的特殊作用,以往研究忽视了乡镇领导人理性选择作用的发挥。以广东一个乡镇个案为背景,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把乡镇行政的逻辑和乡镇领导人的行为结合起来研究,可以发现,压力型体制、经济收益最大化、社会网络、资源优化与整合、领导人权力与责任是其中的五个核心概念,而理性选择理论则支持了乡镇行政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76.
在现代社会,由于工具理性的全面统治和价值理性的消褪,给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后果就是世界的“祛魅”,现代人所处的道德困境是意义感的丧失。解决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只能是实现责任伦理的自觉。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完善的过程中,责任伦理的自觉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7.
西方政制设计的若干基本预设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世华 《学术界》2008,(1):49-61
西方政制设计是以若干基本预设为前提的,主要包括人性趋恶、权力膨胀、理性短缺、国家邪恶等.正是基于这些并非乐观的思想理念,西方政制设计构建了权力制衡、代议民主、宪政、政治竞争的制度框架,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理想化的政制设计陷阱.这对研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我国政治学发展无疑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8.
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探讨制度变迁的理论更是纷繁复杂.纵观整个理论发展过程,我们发现合理定位制序分析中的理性问题,是正确处理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理性建构制序和自发演进制序关系的前提.本文在综合比较凡勃伦-康芒斯-诺斯建构理性观和斯密-门格尔-哈耶克演进理性观两条传统分析理路的基础上,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观定位制序分析中的理性问题,整合两种社会制序,并推测人类有限理性的"有选择建构"模式可能是制序变迁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9.
赵闽泽 《老友》2008,(2):44-44
逢年过节,商家为促销会推出形形色色的活动,如送赠券或赠品、打折、积分等,常令消费者眼热心跳,慷慨解囊。值得提醒的是,面对商家各种"优惠"的促销方式,消费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消费时要三思而后行。做到理性消费,小心掉入消费陷阱。根据近年来的  相似文献   
80.
启蒙以来,理性被逐渐看作是自立的纯粹理性,与传统的终极实体观念分离。而从生存论角度来看,理性更多地体现为处境中人的一种反观能力,这种能力使人的生存更为秩序化。以这个方式理解理性,就可以在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中重建理性与终极实体的关系,即理性并不是自立的,而是有其被生发或开启的前提。它发生在对终极实体的开放状态中,而这才是启蒙的本来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