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9篇
  免费   355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410篇
劳动科学   46篇
民族学   99篇
人才学   172篇
人口学   172篇
丛书文集   673篇
理论方法论   1478篇
综合类   2527篇
社会学   1069篇
统计学   60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617篇
  2013年   554篇
  2012年   540篇
  2011年   599篇
  2010年   540篇
  2009年   567篇
  2008年   507篇
  2007年   318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991.
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农村特有条件,创造“热炕理疗”、“院落综合康复”等方式,使孤残儿童的康复结合到寄养家庭的生活中、创造了具有东北农村特色的寄养文化和抚育模式;使家庭寄养工作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92.
《社会福利》2010,(4):12-12
2010年4月8日,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在北京召开了“西部贫困家庭疝气儿童手术康复计划”项目(简称“疝气手术康复计划”)工作视频会议,就该项目的实施方案和相关工作进行部署。窦玉沛副部长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陆颖主持。  相似文献   
993.
《社会福利》2010,(6):59-59
从江西省财政厅获悉:今年江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城乡贫困家庭儿童实施大病医疗救助。据介绍,救助对象为14岁以下(含14周岁)本省户籍儿童,救助的病种包括白血病、恶性肿瘤、血友病、尿毒症、脑瘫或者经相关部门认定的应救助的其它重大疾病。  相似文献   
994.
《社会福利》2010,(6):F0003-F0003
广州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工作宗旨,在坚持传统的院内集中养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孤残儿童养育新模式,并致力把孤残儿童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人格发育与他们的生理需要一并纳入抚育服务范畴,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全国率先租用政府廉租房开办了“青年公寓”和“类家庭”。  相似文献   
995.
《社会福利》2010,(7):F0002-F0002
始建于1950年的包头市社会(儿童)福利院,是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规模较大的一所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其中孤残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0%。该院成立60年来得到了领导的殷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各级领导深入院内亲切慰问孤残儿童,认真考察、悉心指导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996.
随着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和孤残儿童成年后的社会融合进程中,就业促进成为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997.
"四化"彰显报告特点 突出个性化。涉外送养中,体检、入院表、公告等说明的是生理特征、事件经过、法律事实,不能说明儿童的个性特征,而成长报告是反映儿童个性的唯一文字载体。  相似文献   
998.
谭明珠 《社会福利》2010,(12):54-55
家,是爱的源泉,是温馨的港湾。每个人都有享受家庭温暖的权利和需要,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父母的呵护。家庭的温暖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的作用无可替代。近年来,南昌市儿童福利院严格遵循"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为理念,通过大力进行城市家庭寄养,开办院内爱心家庭、用心开展残儿送养等工作,  相似文献   
999.
傅月蝉 《社会工作》2010,(23):15-15
自1992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以下简称《收养法》)实施以来,全国开展国内公民(包括港、澳、台、华侨)收养和涉外收养的儿童主要来自社会福利机构的孤(弃)残儿童,然而散居在社会上的孤儿、  相似文献   
1000.
抗战时期儿童保育会排除万难,救助战难儿童,并使他们受到较好的教育,同时,在实践中摸索出"保、教合一"、"教、养合一"的"儿童保育论"、"儿童公育论".对其保育事业进行理论探讨,有助于丰富儿童教育理论.这对今天广大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亦具极强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