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95篇
社会学   2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71.
商科教育是晚清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张之洞曾将商科作为“技艺之学”与经学等科并列为“八科之学”.肇始于清末民初的浙江省立甲种商业学校是浙省商业教育之先驱,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创办的商业专门学校之一.学校地处“商旅遍天下”的浙江,为立宪时期地方绅商团体杭州商学公会所创办,与江浙地区新式商业金融资本家有很大关系.江浙财团基于共同...  相似文献   
72.
73.
作为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大学者和政治风云人物,胡适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而他与徽州故土又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感联系。本期《徽学春秋》特刊出有关胡适先生的三篇文章,供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74.
晚清巴蜀地区地理封闭,传统蜀学凋零,同时新学不昌,薛焕等人请建新书院。光绪元年,尊经书院招生开学。从成立到改制,尊经书院只存在二十七年,而在此期间,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风,成为蜀中文化教育的楷模。传统蜀学不仅得到继承,更与湘学交汇,有新的发展。同时,在晚清内忧外患之际,新学传入蜀地,尊经学子们以尊经书院为基地将新学广泛传播,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而后尊经书院改制成学堂,也促进巴蜀地区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5.
湖南时务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学堂,也是湖南第一家新式学堂。在教育宗旨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的人格教育与近代西方大学的知识教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出既有士大夫精神人格、又拥有西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和思想的近代知识分子。在教育内容、课程安排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教学内容与西方大学教育教学课程结合起来。在教育方法上,时务学堂将中国传统书院教学方法与西方大学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时务学堂兼传统书院与近代大学之长的特点,为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做出了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76.
时务学堂是是近代法政教育变革的先驱。其办学宗旨鲜明,以政学为主义,以开民智为要务。其已有较为系统的法政教育课程设计,每月都有“公法学”研读书目,其中既有《法国律例》《英律全书》等比较法、宪法、民法、刑法、商法、国际法等具体法律门类,更有《万国公法》《佐治刍言》等最新潮的西方法律著作。批判专制法统、倡导民权自由是其教育灵魂所在,师生探讨了民权自由、限制皇权、君臣关系、西方议院等最新法政问题。  相似文献   
77.
赵司尧  朱峰  邢雪 《职业时空》2014,(6):129-132
清末民初,"贤妻良母主义"作为政府对待女性问题的指导思想,深刻影响着女子师范教育。从课程设置上看,清末的女子师范学堂集中体现了培养"贤妻良母"的目标,辛亥革命后的课程改革则兼具进步与保守成分,特别是袁世凯执政时期,由于社会需求的增加和观念的落后,传统女性观出现了强势反弹,致使民国初年的女子师范教育仍旧停留在传统框架中。  相似文献   
78.
《成才与就业》2009,(21):8-8
“静安白领学堂”是静安区政府为了提升在职白领文化内涵、丰富在职白领业余生活、增强在职白领就业技能、拓展在职白领交流空间而特意打造的在职白领学习平台,同时“静安白领学堂”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静安区终身教育体系,成为静安区创建学习型城区的特色项目。  相似文献   
79.
“读书人”一词源于何时,恕我孤陋寡闻,尚未得其详。“读书人”一词的含义,也要在此向有道者讨教。不过,据我的了解,读书人无论是在学堂还是在私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的读书,并且不会因环境与条件的变化或优劣而放弃读书。读书的目的或有不同,但苏泰的头悬梁、锥刺骨是读书,车胤的囊萤照书是读书,匡衡的凿壁偷光也是读书,韩愈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是读书。总之,士林总总,千奇百怪,各有风采。不知从何时,读书的味道变了,读书人也发生了变化。读书可为稻粱谋,读书…  相似文献   
80.
上世纪50年代我还是一名小学生,村里一间大庙便是我们的学堂。老师姓高,他一个人教我们三个年级、40多个学生,谓之“复式班教学”。高老师原是私塾先生,不会说普通话,他就现学现卖。每逢星期日,他就去区联校学拼音,再回来教我们。他伸长脖子大鹅似的张着嘴巴“啊喔额”地教拼音的样子,滑稽而认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