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酒徒>是刘以鬯最重要的代表作,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其实它更是部与众不同之作,主要表现为:酒徒被置于三种状态之中,行文风格各异;呈现强烈批判意识的香港关注;论述性与学理性的学人小说色彩;诗意的意识流动与感性的意象相对接.  相似文献   
32.
张艺声 《东南学术》2004,(5):150-154
孙绍振新美学原则的当代性反思判断,其契机主要指涉"美是生活"论、"生活决定"论与"政治一元"论等三大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质疑与反拨;其学理则进一步指涉机械反映论、二元对立论与非审美论等三大形而上悖论作出批判与超越.  相似文献   
33.
报告文学本体论中的传统“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已不能规范和指导当今的报告文学“现实”,而必须代之以“文本内涵的学理性”等新“五性”。如果说 ,新时期以前的报告文学侧重的主要是与现实政治密切相关的“政论性”,那么 ,新时期以来的报告文学则不但将其潜在的批判理性与政治理性发展至新的阶段 ,而且还增加了批判传统、反思历史、文化启蒙与学术性、知识性等理性内涵 ,从而形成了以追寻“现代性”、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新理性精神”。“学理性”与“理性美”的价值和意义有三 :一是在理论上补充和丰富了哲学社会科学 ;二是在实践上推动和促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三是在精神上启迪心智、激励斗志、陶冶情操。以往学界对报告文学的轻视 ,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文体。实际上 ,注重文学价值的“功利性”是中国现代文论现代性的重要特色。报告文学“学理性”与“理性美”的凸显 ,说明我们的时代仍是一个需要高扬“理性”而没有进入“真正的审美”的时代 ,也说明文学的“功利性”价值观仍值得尊重与肯定。  相似文献   
34.
<正>(一)基本要求1.文章应主要围绕中国的现实经济管理问题展开分析,力求资料详实、行文规范。2.文章应对已有文献进行学理性梳理,并在正文中明确说明其对本学科的学术贡献。我们不鼓励简单以中国数据重  相似文献   
35.
学理性是思政课的学科根基和立足之本,实现学理性是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性要求之一。采用元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对34篇有关思政课学理性研究的原始文献加以集成分析,通过识别集成主题和界定集成主题内涵、原始文献的学理性因素析出、研究转译、展示集成成果等研究程序,旨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政课学理性内涵基础上,构建思政课学理性的评价指标。结果显示,思政课学理性评价指标大致可分为“特质性指标”和“方法性指标”两类,前者包含“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逻辑性”“深刻性”“说服力”6项具体指标,后者包含“释疑性”“推导性”“勘误性”“对话性”“贯通性”5项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36.
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的学理性表述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论证是 :毛泽东当时提出并阐发“实事求是”概念是为他从根本上阐发党指导革命的思想方法论服务的 ;毛泽东所解释的“实事求是”概念只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个提法中的一个环节性的内容 ;毛泽东关于党的思想方法、思想路线的论述中贯穿到底的主线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问题 ,他在表述党的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时 ,大都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个角度来讲的 ;邓小平在讲实事求是的主要内涵时 ,也主要是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37.
扩版宣告     
本刊自本期起扩版为单月刊,并正式启动学术界杂志社网站(www.xueshujie.net),旨在更好更快地反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和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开展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38.
《日本学刊》2023,(2):F0004-F0004
《日本学刊》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中华日本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关注日本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中日关系热点问题,以及日本研究中比较重要且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注重刊发具有世界和区域视角、跨学科和综合性的比较研究,侧重当代或历史问题的深入探讨且突出启示意义的成果;注重刊发应用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的学理性文章,特别是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敬请海内外学界同人惠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