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宋初夏州党项生活区域自然灾害频发,影响到该地区的社会经济以及夏州政权统治者的经营。关于自然灾害相关问题的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夏州政权的应对之策,而且可以探研自然灾害对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考察自然灾害与党项崛起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2.
宋初晚唐派多僧隐之士,相应地,其诗歌主要抒发山水之乐和表现幽居之趣。同时他们诗歌也有对友情的热情抒写,不可忽视的是,还有少量表现对现实关怀的诗歌。  相似文献   
63.
杭州桂雨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仙吕洞·望海潮》,极写钱塘(杭州)的美丽繁华,其中有句日:“重湖叠掀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里的重湖是指西湖,说湖周有隐隐青山,秋天的湖边有飘香的桂树,湖中有弥望无边的荷花。柳永把桂子作为杭州的一种代表性花卉指出,可见桂花在宋初的杭州已是相当有名气的了。宋代杭州籍女诗人朱淑真在她的《秋夜牵情》中也极为赞颂桂花:“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谁忙?一枝淡贮书窗下,  相似文献   
64.
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宋代文化为学者们所关注,但于宋初经学言,学者们往往囿于陆游等人之说而将注疏之学与义理之学分成两截.究其实,宋初经学表现为注疏之学与义理之学并行而注疏之学居于统治地位.庆历间,义理之学渐超越注疏之学而成为显学,非仅学术界,且经范仲淹改革而在政治上亦予展现.其因则为:社会危机的刺激、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的增强、便利的文化传播与宽松的文化政策等.  相似文献   
65.
晚唐体诗派是宋初三大诗派之一,由九僧、著名隐士林逋、魏野、潘阆和宰相寇准等组成。受当时文坛唱和之风的影响,晚唐体诗人喜欢交游唱和,因此酬唱之作甚多,与晚唐体诗人寄赠唱和的主要是僧侣、处士和士大夫阶层三类人物。九僧与寇准、林逋、魏野、潘阆等著名人士的交往,无疑会相互提高声名,扩大整个“晚唐体”诗人在宋初诗坛的影响。对他们的交游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社会地位、生活态度等,对于深入理解晚唐体诗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6.
据史料记载,在晚唐五代北宋初期,屡有少数民族部族在灵武路上劫掠使团、商旅,甚至攻击政府军队、抢夺边防物资,汉文史籍笼统地将这些少数民族部族称作“河西杂虏”。唐宋之际,在黄河以南、关内道北部的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生存状态如何,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是如何演变发展的,唐宋政府对他们的民族政策如何,目前缺乏细致的研究。本文将以传世文献资料结合敦煌文献去研究灵武路上少数民族的历史活动,探讨河西少数民族迁徙、杂居于灵武路对于唐五代宋政府的民族政策、边防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迄今为止,关于宋初诗坛的研究,成果不少,但也存在值得反思之处。如在整体定位上,强调从唐音到宋调的转换,对一些艺术成就出色、却较难纳入这一转换过程的诗人过于忽视;而在具体描述上,又过于倚重白体、晚唐体、西昆体递嬗演进的描述框架,一些较难纳入“三体“序列的诗人,往往难以得到恰当审视。寇准诗的被忽视与被误解,便同时反映出以上两个问题。本文分析寇准诗风,并以此为例,对宋初诗的研究现状略作反思。  相似文献   
68.
北宋王朝自开国后八十年间,专重科举,不注意兴办教育。而由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往往不适世用。同时,国家又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在这种情况下,胡瑗、孙复、石介“三先生”勇敢地提出兴办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以整治国家,无疑在当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三先生”的教育活动为北宋统治阶级培养了一大批济世治国的人才。同时,他们对北宋学校教育及书院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某些成果成为北宋和北宋以后朝代官学及私学教育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9.
文章对宋初太祖、太宗朝的乐制重建、乐曲整理、民间音乐等与词乐密切相关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试图从研究的角度理清宋初近半个世纪词坛沉寂,随即迎来入宋第一个词乐高潮的成因和脉络,说明音乐对词的特性及词体演变的影响,还原宋初词乐蕴蓄积淀并走向兴盛的真貌。  相似文献   
70.
迄今为止,关于宋初诗坛的研究,成果不少,但也存在值得反思之处.如在整体定位上,强调从唐音到宋调的转换,时一些艺术成就出色、却较难纳入这一转换过程的诗人过于忽视;而在具体描述上,又过于倚重白体、晚唐体、西昆体递嬗演进的描述框架,一些较难纳入"三体"序列的诗人,往往难以得到恰当审视.寇准诗的被忽视与被误解,便同时反映出以上两个问题.本文分析寇准诗风,并以此为例,对宋初诗的研究现状略作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