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59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320篇
社会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对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三篇英译文的及物性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揭示古诗词英译中,语法形式和及物性的转换如何再现原诗词的意境,从而对传统诗词的翻译方法进行尝试性拓展。  相似文献   
12.
两宋时期是缠足行为快速发展的阶段。缠足在两宋时期的快速发展,与两宋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形成、宋词风靡等特有的文化因素密不可分。在这些特有文化因素的影响下,两宋时期的缠足呈现出足式纤直、缠裹自愿、停留在有闲阶级等诸多区别于后世缠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族的歌唱习惯与叙事方式是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改变都与其文学主体追求新与异的表达方式有关.仫佬族字句歌的产生,字句歌体式与宋词元曲之间存在着形式、韵味、风格上的诸多相似之处,反映了仫佬族民间口传在努力寻求本民族文学发展之途径,是其文学自觉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4.
情感表达是宋词的关键。评价理论为研究语篇中的情感提供了参考。文章在评价理论框架下,探讨了宋词情感的类型、极性、表达方式、参与者和强度,以及情感语篇分布表现出的层次性特征:微观情感、中观情感和宏观情感;提出了情感意义的语篇分析路径:情感的解读始于前景化微观情感成分,在关注中观情感和宏观情感下分析背景化微观情感,最后全面分析语篇的情感波动。然后文章对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了例示性的分析,证明了文章分析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在宋代的元宵词中,词人大部分都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或是用元宵节喧闹的场景衬托主人公孤独的境遇,或是用以往节日的美好回忆对比今日凄冷悲凉的处境。这种艺术手法的使用,无非是为了抒发元宵之夜词人们无比复杂的感情,这些情感和美好的节日结合在一起,更能表现词人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深沉的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16.
袁瑾 《兰州学刊》2009,(9):181-184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宋词文化批判兴起,民俗文化就成为宋词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评论者或从宏观的大文化视野关照宋词的产生以及担负的社会文化作用,或将之作为某个历史时期民俗生活材料的记录,在历史层面上进行信息的还原。但是,由于民俗具有生活相和风习的文化意识两个层面,它对宋词创作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风俗画、世态人情的表层展示上,它在更深层次影响着词人的创作情感和艺术思维,以传承性的巨大感染力约束着词人的创作。文章拟就从民俗对词人创作过程的影响切入,探讨民俗文化与宋词创作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的祝寿词数量惊人,有二千五百余首,祝寿词创作形成风气,祝寿词作品形成规模,集中体现了宋代士人的思想意识.在祝寿词中,宋人喜欢使用“东篱菊”、“三径菊”意象,表达长寿意愿,带有高情雅趣;在祝寿词中,也含有浓厚的享乐意识,尤其是知足之乐与安闲之乐;在祝寿词中,有一部分自寿词流露出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识,表现出“昨非今是”的思想,为祝寿词的创作增加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王晓骊 《学术交流》2013,(2):163-166
词意画是词、画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肇始于中唐,至明代而兴盛,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国画的重要题材。由于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的不同,画家对宋词的阐释赋予词作以新的意义,从而丰富了词史发展的内涵。早在元代,词意画就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宋词诠释方式:一是图解词面,依文绘形而忠实于原词词意;二是重构词境,意在象外而得宋词之风韵。此后,这两种诠释方式逐渐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接受群体,前者多照顾商人和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而后者遵循的是文人文化的审美原则。不同群体的接受需求推动了词意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他时宋词有较影响:一方面,他的诗与"词为艳科"和"要眇宜修"的词体特质相近,对词体形成有潜在影响.另一方面,他和他的诗句本身成了特定的文化符号,不断地出现在宋词中,是宋词构成意象重要的元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