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01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57篇
人才学   50篇
丛书文集   130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394篇
社会学   207篇
统计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王磊 《阅读与作文》2009,(12):26-27
季羡林先生是国学大师,东方圣哲,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人文学者,堪称泰山北斗,令人高山仰止。2007年,季老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委会的颁奖词对季老做了高度的评价:“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老还被誉为“清华其神,北大其魂”。  相似文献   
982.
7月11日开始,悼念季羡林的热潮从学术界蔓延至社会公众——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头百姓,满城争说季羡林。其实,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季先生的学术成就。公众的悼念热潮是冲着季先生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头衔这三顶桂冠去的。至于这三顶桂冠如何戴在季先生头上,却很少有人思索一番。  相似文献   
983.
廖平是真实圆融的学人,近代思想家和国学大师。其"学术六变"更革主张的人生动因,既有志意孤远、倡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因素,又有寻求国家民族觉醒振兴的因素。而廖先生的学问理念则是研究追探人生宇宙真理共球合发。对廖平"学术六变"之成因和理念追求的分析梳理,将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84.
盛翔 《金陵瞭望》2005,(17):11-12
9月开学后,复旦大学新录取的3700名本科学生统一进入新成立的复旦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学习,而不像以往那样到各自的院系去报到。这种不分院系,不分专业,所有大学生进入同一个学院接受内容大体相同的教育,是复旦大学在其建校百年之际对中国教育体制进行的一次全面创新。复旦学院首任院长熊思东教授说,“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模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打下更为扎实的平台基础,培养一批大师级的人才。”  相似文献   
985.
"兴"是中国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该文综合分析了"兴"在先秦文献中使用的情况,并从<周礼>职掌"六诗之制"的"大师"一职设置的时间、职能,探讨其教授"六诗"的大致时间最早也应在春秋晚期.又从先秦其他文献对"六诗"各个概念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六诗"诸义项产生的先后次序,发现"六诗"之中,风、赋、比、雅、颂的使用时间均早于"兴"."兴也"最早见于战国帛书,"六诗"的称谓也仅见之于<周礼>,故"六诗"及"兴"诗概念的产生及应用大致应在战国中晚期,而<周礼>"大师"教授"六诗"的时间也应该在此稍前的一段时间.至秦汉之际,以"兴"说诗的现象开始较为多见,成为毛诗以"兴"解诗的前驱.  相似文献   
986.
本章译文主要记载了藏族著名大师绒敦巴等尊者的生平事迹。绒敦巴是藏族历史上的一位著名高僧,他出生在康区,年幼时笃信苯教。接触噶举派几位活佛后,对藏传佛教噶举派开始有了兴趣。在研习噶举派教义的过程中预知到前世的相关事迹,从而开始了他的赴西藏、印度等地求学的生涯。本章译文以他在西藏和印度等地研习噶举教义、发掘伏藏、建寺传教、弘扬佛法等为切入点,概述了他12岁到30岁之间的人生经历。此外,也概述了他前世的事迹以及注重修持佛法、传承佛法事业等方面的事迹。总之,绒敦巴在西藏和印度等地的求学生涯,看似富有神话色彩,然通过研究可以知道:第一,他在西藏和印度等地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众多高僧大德的指导,从而为他的佛学造诣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他一生发掘出许多不同种类的伏藏,为伏藏的传承和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第三,自己修行证得成果后,得到当时很多僧俗信众的崇信,从而使他能够顺利弘扬佛法,并在囊索贡桑巴等施主的支持下,修建自己的宗教道场和寺院。第四,从尊者绒敦巴在西藏和印度等地的学习生涯中得知,过去一位高僧获得佛学之不易。比如他为了求学,“在人烟稀少需走许多天的森林路途中,处处有凶猛的野兽,树上布满了毒蛇”,“居住在密林深处用白石疖与花岗石等磐石建成如同帐篷一样的修行洞”,“因长久的日子没有食物,导致身躯发虚,……在泉水边吃到一些小石、草根、野果、树叶等”。他的这种求学精神不是值得后人借鉴的吗?  相似文献   
987.
张岩  申琳 《阴山学刊》2014,(5):20-24
内蒙古包头博物馆馆藏20幅宗喀巴题材唐卡,其构图、绘制技法等方面颇有特点.这些风格迥异的唐卡是通过三条路线传入土默特地区的:由当时的教法中心卫藏地区经青海传入;由当时政治、经济中心北京传入;蒙古地区不同盟旗间的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988.
蒋光宇 《快乐青春》2014,(12):24-25
国画大师李苦禅原名李英,山东高唐县人,出身贫寒。1922年,23岁的他到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李苦禅是个穷学生,学习费用全靠家中接济,因囊中羞涩,他住不起旅馆,只得在北京一所破旧的寺庙里栖身。遇到家中接济不上时,他便陷入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境。于是,他开始靠晚间和休息日拉洋车维持生活,为此,同学林一卢赠其“苦禅”二字为名,此后,他就一直用着。  相似文献   
989.
韩薇 《老人世界》2013,(8):50-51
生于1920年的国医大师路志正,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路老幼继家学,擅长中医内科、针灸,并对妇科、儿科等亦有很深造诣。路老一生注重养生,特别重视食疗,多年来他体检的各项指标从没出现过异常,被称誉为90多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  相似文献   
990.
刘龙平 《老年人》2013,(10):20-22
2012年12月,靳尚谊的油画《孙中山》以2047万元的天价成交,再次刷新了他的作品的拍卖纪录。作为中央美院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院长,靳尚谊的作品一直备受世人关注。"靳先生的高明之处在学识、在技巧、在阅历,但背后却是一种真诚,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有人对他如此评价。与油画的第一次接触靳尚谊在绘画上有着很深造诣,生活上却秉持着朴素的作风。他的家位于北京北四环一处不起眼的老旧小区。一间"会客厅",其实更像一间简易的大书房:两侧是书柜,放满各种开本的画册,地上堆着数摞书报杂志。靠窗摆放的一张书桌上,左右各垒起一尺多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