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1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44 毫秒
31.
《西铭》与《孝经》的关联是十分明显的。宋代学者对于《西铭》所阐发"理一分殊"有过几次激烈的争辩。反对者以为其理近于杨墨,支持者则认为《西铭》是借"孝"之理发明"理一分殊"之旨。明代以来心学突起,《西铭》与《孝经》的关联愈发受到学者重视,甚至有人以《西铭》全文注释《孝经》。现代不少学者从张载的礼学背景出发,认为《西铭》旨在以"孝"为纽带维系封建等级制度,这成为宋明以后对《西铭》与"孝"认识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32.
中国古代贵族是统治阶级当中的特权阶级,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享有极大的特权,并且有制度、政策保障其特权能够世代相承.贵族正式形成的第一种形式为周以前及周代时的宗法贵族,其次为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的功勋贵族,随后是门阀士族在西汉中后期发展起来的豪强地主基础上形成,到隋唐时候因保障他们世代享受特权的制度和政策为皇帝取缔而退出历史舞台.以后贵族不再产生,但贵族的部分特征仍然得以保留下来,到今天发展成为特有的称号.  相似文献   
33.
锡命制度是周天子封建诸侯、命官赋职、赏赉有功等活动时所举行的隆重典礼。周王锡命并非一种简单的仪式性制度,而是周人统治思维的反映,它渗透着西周的深层伦理价值观念。周天子正是通过锡命礼的伦理定位与价值操演获得了整个社会的心理认同与精神信仰,进而凝聚成"一心辐辏"文化传统与价值思维,从而将姬姓与异姓诸侯(王室与天下诸侯)抟为一个文化认同的政治实体,推而建构出"天子—守臣(诸侯)—陪臣(卿大夫)"政治结构。它不仅与西周时期宗法、分封之制相辅相成,而且是春秋时期尊王攘夷、诸侯邦交的社会心理基础,是战国秦汉以降大一统思想产生的历史源头。  相似文献   
34.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张载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乡村治理思想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学界分别从宗法制、井田制和封建制三个方面对张载乡村治理思想展开了分析和讨论,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整体观之,这些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未来,对张载乡村治理思想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上,更应该注重和当代乡村治理的现实切合性、古今乡村治理的差异性及可借鉴性.以上思考对于当代中国乡村振兴及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5.
民间教门与秘密会党权力系统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恩良 《文史哲》2005,(2):110-117
尽管民间教门与秘密会党内部都是实行“家长制统治”,但就权力系统而言,两者存在如下区别:第一,在权力的来源上,民间教门的创教者及其教首主要依靠自我神化的方式来获取对信徒的控制,而秘密会党中“大哥”地位的取得主要依靠自身的实力与威望;第二,在权力的运行方面,如果说民间教门的教首相当于封建家长制统治中的家长的话,那么,秘密会党的会首则只相当于封建家长制统治中的兄长。因此民间教门的教首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其组织的运行,而秘密会党中的会首只是拥有维持组织正常运行的权力;第三,在权与利的关系上,民间教门中教职的高低与现实利益的大小呈现出对等的关系,而秘密会党中的职衔绝对不是获取个人利益的资本;第四,通过血缘关系世袭教权是民间教门中权力继承的基本方式,而秘密会党中鲜有父死子继的情况出现。  相似文献   
36.
魏洪峰 《船山学刊》1996,(2):125-130
战国时期,儒墨两家学说显赫一时,并称显学,曾有“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子·显学》)的说法,但时隔不久,“犷秦隐儒,墨学亦微,至西汉,儒复兴,而墨竟绝。”(《墨于后语·上》)。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派何以如此迅速地衰绝呢?本文尝试着从当时的社会政治格局对墨学的影响、墨学的组织体系及其理论的欠缺等诸方面探讨墨学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37.
金子是曹禺作品《原野》中女主人公,菊豆的形象则源于刘恒的代表作《伏羲伏羲》。她们身处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也具有不尽相同的气质与性格,但她们的生存境遇、精神内核以及命运轨迹却超越了这种种差异,存在着相当的对应性。当我们在对金子和菊豆进行观照时可发现,现实的压抑与残酷是她们痛苦的始作俑者,也是她们生命中如影随形的梦靥。传统宗法社会下的沉重肉身、男权社会加诸于女性身上的性别枷锁以及为自身道德与良知所压迫的苦痛灵魂成为背负在金子与菊豆生命中的"三座大山",生命的欲望和激情在这些重压下被一点一点的消磨殆尽,最后留下的只是一声沉重的叹息。  相似文献   
38.
中华文明体系价值观的核心可以用"和谐"来概括。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产组织形式,依靠协作性生产进入农耕文明,促进了中国先民和谐价值观的产生;以血缘、氏族为纽带,社会组织进一步发展,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等社会公共工程客观上要求中国形成宗法制国家形式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和谐思想进一步深化;政治上的"大一统",经济、文化的交流互补,中华民族的形成既是各民族相互依存、长期融合的结果,也进一步丰富、发展着和谐思想;宇宙万物是大化流行的整体,自然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且有至善至美的品格,这种有情的宇宙观促进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39.
该文通过对西周民族史诗内容的阐述和挖掘,进一步探索周人在灭商前后宗法制的产生及其逐渐发展的轨迹,从而证实西周民族史诗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记载,具有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40.
中国传统的民间社会体制是宗法制。陈忠实的《白鹿原》所表现的时代——20世纪初,正值中国民间宗法制社会土崩瓦解的关键期。作者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时期和"白鹿原"这一典型的乡间社会,准确细致地展现了民间宗法制社会的存在与变迁,揭示了宗法制的扬善又造恶的双重本质以及其没落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