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明末清初中国学术由宋明理学向清代实学的初步转型中 ,王夫之建立了以务实、重行为基本特征的哲学体系。王夫之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成果 ,也是清代实学的重要哲学成果  相似文献   
92.
贾庆军 《船山学刊》2010,(3):110-113
王阳明曾经提到过实学之概念,在他看来,实学就是辨义利之学,即去功利而存道德仁义。如此,他的实学观就和我们现今理解的实学观有所不同,王阳明的心学也就是实学,其本质仍是儒学,即以道德仁义来统领天地万物。但阳明实学也为后世实学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3.
儒学是日用的"实学",它所重视的是在人伦日用的生活世界中实实在在地落实道德修养工夫,从而实现心灵的超越和生命意义的提升。对于为政者而言,儒家"实学"的表现是将德性修养落实在政治生活的行为实践中,这也就是儒家说的"为政以德"。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儒家"实学"的表现是将德性修养落实在生活日用之间,这也就是儒家以"尽心尽伦"为核心的工夫论主张。从儒学"实学"政治和生活的两个向度来看,当代儒学的发展应在"政治化"和"生活化"两个基本方向上着力。所谓儒学"政治化"是指充分发挥儒学在治国理政中的德性滋养作用,收到"美政"的效果;而"生活化"则是指当代儒学发展要面向民间、面向大众,充分发挥儒学在公民道德修养中的价值导向(教化)作用,收到"美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4.
正有人说,头悬梁、锥刺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能学到真本领。如今学本领、学知识,还需要这样苦练吗?在学习活动中,想要有所成果,我认为围绕兴趣发展至关重要。当参与学习的人不再是为了"千钟粟""颜如玉",也不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完全为了自己的兴趣而参与学习,这才更有效。在社区学习中,只有关注  相似文献   
95.
唐顺之是16世纪的文化巨人。常州古文、诗学的发展以及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形成都与唐顺之密切相关。其文学主张、实学思想及实践对常州地域文化影响深远。因此,后世常州学人大都怀有较深的"荆川情结"。唐顺之作为常州地域文化的标志人物直接推动了明清常州人文的兴盛。  相似文献   
96.
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丰富的实事求是思想,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汉唐时期的实事求是思想,宋代的实事求是思想,明清时期的实事求是思想,等等。明清时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或实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实事求是思想发展的重要表现,是中国古代实事求是思想发展的高峰。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实事求是思想具有一贯性、丰富性和朴实性,它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实事求是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7.
出于对明朝灭亡的反思,明末清初实学家基于儒家的经世致用立场对佛道的出世主义思想,从本体论、工夫论、人性论、因果观等方面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佛道思想空谈本体,立体消用,灭除人欲,忽视实践,导致了宋明以来的儒学有浓厚的僧侣主义倾向,最终也导致了国家的衰落。近代佛教在各种危机面前开始转向,从以前的出世主义向积极入世转变,逐渐演变成近代以来的居士佛学与人间佛教运动。  相似文献   
98.
黄宗羲教育思想对明清实学思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在批判理学流弊的同时,特别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他提出的学以经世致用的思想是从总结明亡教训和清算理学的斗争中形成的,是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重要内容。他提出的宽于取士,严于用士的取士制度改革,公其非是于学校的办学主张,实用广泛的科技教育思想及学用一致的教学思想对清初新思想、新学风的形成及近代实学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17~19世纪中叶,在中国和朝鲜先后出现了自我反思与批判之产物的实学思潮。一方面实学思潮在中朝两国的兴起、发展及其思想内容,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主张经世致用、舍虚务实、批判专制等;另一方面由于中朝两国国情不同,两国实学文化产生的背景、发展阶段的特点、价值又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如两国实学思想理论与实践及推行过程的差异,两国学习吸收外国先进文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本身的自觉要求程度不同等。  相似文献   
100.
“西学东渐”与朝鲜“实学”的近代化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朝鲜“实学”派学者们所积极倡言的“经世致用”、“利用厚生”、“实事求是”,容纳外来文化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开明改革主张,是由“西学东渐”形势促成的;这必然促使朝鲜逐步学习西方先进的近代化知识与思想观念,从而为朝鲜民族通过近代改革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奠定实学基础。因此,朝鲜实学中已经有了近代化价值取向的萌芽,是朝鲜在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的转变中产生的一种过渡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