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4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梅尧臣诗是我国文学审丑之先声,是宋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梅诗审丑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的创立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梅尧臣诗中的审丑意识——兼论宋诗以俗为雅风格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尧臣诗是我国文学审丑之先声,是宋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条件和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梅诗审丑对宋诗"力避陈熟""以俗为雅"风格的创立起了奠基性质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新时期以来,审丑思潮的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理论上阐明审丑教育命题的合理性及它的形成基础是十分必要的。首先,20世纪哲学思潮的转向促进了人文精神的高扬和对个体主体性的彰显,使得人的感性生命极大解放,从而为“丑”进入现代审美领域奠定了哲学基础;其次,现实世界本身美丑交错杂成的现状,以及新时期以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使得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不同层面上进入了审丑狂欢的时代,这为审丑教育问题的形成提供了迫切的现实基础;再次,教育学与美学的跨学科研究,为审丑教育问题提供了学科基础,审丑进入教育学领域,既体现出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开放态度,也体现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和宗旨。  相似文献   
34.
《阿 Q正传》和《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部讽剌力作。虽然在审美方式和艺术结构上两部小说存在着差异 ,但是在娴熟地运用讽剌艺术 (审丑艺术 )方面 ,诸如以喜剧手法构建悲剧形态、客观描述与主观讨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扩大人物心态空间的心理描写等等却呈现出许多相似之处 ,对此进行比较研究 ,将有可能揭示出两部小说深厚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35.
在艺术史上,有许多被当时认定为"丑"的艺术,而就是这些具有先锋性的"丑"却无时不刻地影响着艺术的进程。历史证明,"丑"的艺术的出现和适时恰当地"审丑"是有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的。然而,面对中国当代艺术"丑化"泛滥(这里姑且称之为"泛丑")的尴尬现状,我们又该如何去审视和评判呢?  相似文献   
36.
网络审丑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以反审美的畸形方式实现自我肯定,体现了后工业时代人类的生存焦虑,同时也是商业链条与利益驱动的结果。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审丑极易造成大学生价值标准模糊化、价值选择功利化、价值取向低俗化和价值行为失范化。从网络审丑走向审美复归,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塑造大学生高尚的人格精神,需要采取多种矫正策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7.
社会经济“失衡的增长”导致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同时,新媒体时代也已经到来,新媒体时代需要大学生具备与新媒体相适应的新素质,大学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合体,在培植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务必偏重辨伪的能力,伦理素质方面务必偏重禳恶的能力,情感素质务必偏重审丑的能力.  相似文献   
38.
一般论者都认为现代派文学是“反传统”、“反理性”、“审丑”的,我的意见是:“正统”与“反叛”得兼。从其内容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根本规律说,现代派文学与正统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但从其艺术外部特征和某些表象来说,现代派文学似乎是离经叛道的。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其实不是“正统”与“反叛”的关系,而是各具个性的文坛孪生兄弟关系  相似文献   
39.
魏微是近年在文坛上崛起的优秀青年作家,她的作品构思新颖,视角独特,文笔细腻深刻,挖掘人性入木三分。《化妆》、《异乡》和《大老郑的女人》是她近年的三篇短篇小说力作,享誉文坛。对悲情人世始终如一的灵魂守望,对平凡人物矢志不移的悲悯情怀,成就了魏微小说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而审丑艺术的极致表现,异化想象的深度探寻,自然人性的大胆赞颂,则共同构成了魏微小说独一无二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40.
作为喜剧审美客体的“丑”从来都是喜剧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西方美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将“丑”定位于“美”的反面的同时也将喜剧中的“丑角”定位于“否定性形象”。这一承袭了几千年的观念在中国当代喜剧美学界受到了质疑:“丑”不是“恶”,“丑角”也不只是“否定性形象”,还可以是“肯定性形象”。无疑这是对“审丑”理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