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4篇
社会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诗意新探     
为了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中探索诗意的含义 ,先对传统的诗意观的局限性进行了解析 ,并且提出了新的看法 ,力图拓宽“诗意”的内涵 ,探索诗意的多种生成机制 ,以期对新的文艺创作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92.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颓废而又毫无出路,挣扎来去,摆脱不了道德与金钱的双重枷锁,难以避免情感的悲剧.张爱玲小说的主题也是女性文学的永恒主题--无非金钱与爱情.张爱玲与当代女性作家都没有解决女性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93.
中唐后期,韩愈继承、发展了前代文人的审丑意识,汲取了前人思想中有益的因素,适应时代的呼唤,变更了原有的审美观念,开拓出了诗歌创作中的审丑境界.他以奇崛突兀、狠重险硬的意境和创新的形式,幽默戏谑的艺术风格影响了一代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94.
超女现象的后现代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玲 《社会科学家》2006,(4):158-160
超女现象作为一个文化奇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较为浅表的超女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回避的后现代文化机密,超女性别的中性化叙事打破了传统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定位,超女这种文化现象是文化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一个来源。  相似文献   
95.
王伯男 《社会科学》2012,(1):185-192
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古典时代,丑被看成是对美的否定,是美学对现实的逆向评价。"未经理想化的丑",不能在艺术或审美领域里"单独存在"。当人们换一个角度来观察事物、思考人生时,对美学领域里出现的问题进行逆向思维,从"审丑"的价值与意义上来审视文学、戏剧,包括电影在内的艺术现象时,其在创作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独特之处,便一一显现出来。真正的艺术"审丑",是深层次地发掘貌似"丑陋"或"丑恶"现象背后的内在缘由,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是刨开"坏种们的祖坟",让观众们对之发出会心的微笑。  相似文献   
96.
我们的时代     
一日,与二三老友喝茶闲聊,期间电视里播放了一则广告:先是豪车、后是美女,接着又是街舞、选秀、智能手机等一大堆让人眼花缭乱的画面,最后推出几个大字——我们的时代! 一老友叹了口气说,这不是我们的时代,这是年轻人的时代!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共鸣,你一言我一语,热议起来。  相似文献   
97.
伴随互联网发展所引发的社会审丑潮流越发的受人争议,作为对社会生活产生作用力的传媒工具,互联网嵌入城市生活和家庭生活的程度还要更为深刻,而我们对愈演愈烈的"审丑"现象不但缺乏应有的公证,甚至带有颇多的批评。事实上,审丑潮流下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98.
庄子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历来为世人所重视,近年在庄子美学思想领域研究中多从基本理论、中西美学比较或文本释读方面进行研究.试从庄子审丑的角度来阐释庄子的自然美学精神,从而挖掘现代的审美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99.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0.
孙犁小说由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由诗意写实向散文体定实的转变过程。孙犁晚年创作的芸斋小说三十篇,以简洁的文笔刻画出复杂多变的人情世态,不复有《荷花淀》式的单纯。在形式上,孙犁杂取古代文言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传统散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