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30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105篇
管理学   247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314篇
人才学   153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4907篇
理论方法论   769篇
综合类   8460篇
社会学   575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272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125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459篇
  2014年   751篇
  2013年   714篇
  2012年   875篇
  2011年   980篇
  2010年   1041篇
  2009年   1000篇
  2008年   1223篇
  2007年   1079篇
  2006年   1003篇
  2005年   914篇
  2004年   841篇
  2003年   645篇
  2002年   574篇
  2001年   494篇
  2000年   367篇
  1999年   220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991.
高校思想德育教育,必须正视大学生当中呈现的某些耻感缺失的现状,多角度地对大学生开展基于传统耻感文化的审美人生教育.古代文学教学对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学科定位要作适当调整,扩大它的教学作用,具体办法是激活古代文学作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耻感文化,在大学生中确立现代审美人生观.  相似文献   
992.
胡绪明 《学术论坛》2007,30(7):58-6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资本统治的确立指认为异化劳动这一基本的"经济事实",其实质是抽象劳动对人的统治.马克思将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结合起来,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即积累起来的死劳动对人的活劳动的统治,揭穿了现代社会异化关系的本质在于抽象劳动成为现代劳动.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范畴,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整个哲学的批判,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意义的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是马克思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相似文献   
993.
方敏  卫功兵 《兰州学刊》2004,(6):290-291,285
当代中国现代性仍然是“一项尚未完成的规划”,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经过器物、制度层面的尝试,中国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努力从文化层面寻求现代性的动力。这是一次真正的启蒙运动,成为20世纪及以后中国现代性动力建构的起点。  相似文献   
994.
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史上,启蒙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血缘关系.先驱者们在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借助"民主"与"科学"这两个口号,以"启蒙主义"为思想资源,以"为人生"为理论建构,以"改造国民性"为艺术追求,进而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价值取向.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新文学的启蒙主义并没有遵循西方启蒙主义文学运动的"自我教育"和"理性节制"原则,而是以大量西方语汇遮蔽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入世"理想,最终导致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用功利主义价值倾向.  相似文献   
995.
王雅平 《云梦学刊》2006,27(5):104-107
20世纪30年代的戴望舒以对中西诗艺的融汇化合,建构起自己独特的诗歌世界,也初步建构起一种可贵的现代性诗歌品格,推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向前发展。但是这种现代性并不完整,也并不纯粹,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和杂质。如何提升中国诗歌的现代性品格,戴望舒的诗歌从正反两方面都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6.
论马克斯·韦伯法律社会学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思想极具复杂性和广泛性,但其主题却非常鲜明:理性化和现代性。哈贝马斯等众多中外研究者的论述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97.
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文学的主张。其变革主张是建立在进化论、人性论、文学宗教论以及文化化合等现代理论观念基础之上的,其理论目标是创建适应新时代、立足大众、面向世界、实现人生艺术化的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998.
丁利荣 《人文杂志》2000,(1):98-103
本文认为中国的李贽与德国的尼采在同是传统文化的叛逆者方面具 有可比性.在艺术产生问题上,李贽认为艺术源于生命的匮乏与需求,是对生命的补偿,尼采则理解为艺术源于生命的丰盈与富足,是生命的给予;在艺术表现上,李贽重自然、自适,但因缺乏丰厚的生命意识而导致苍白的审美自由,尼采则重视生命之强力的艺术表现,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自由;在艺术对人生的功能问题上,两者也多有迥异.  相似文献   
999.
论审美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审美精神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及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何萍 《江汉论坛》2002,40(2):5-8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现象,把对哲学本体的批判与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分析结合起来,不仅在理论上对现代性进行了批判和重建,而且在实践上参与了现代化的变革,对现代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与后现代哲学家们对现代性的批判缺乏积极向上的力量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性的深刻反思才真正展示了现代化健康向上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