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66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17篇
理论方法论   119篇
综合类   789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一、引子: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权力是社会建立和维持秩序所不可缺少的。然而作为一种可以支配、控制他人和社会资源甚至可以使人屈从的力量,权力,尤其是产生自管理社会之需要的国家权力,本质上具有专横性、扩张性以及潜在或显在的强暴性。但恰恰也因为权力的这种本性,它历来就是那些权欲旺盛的人激烈角逐的对象。无论权力角逐者以多么崇高的目的———譬如说“行善”———为自己的权欲辩解,可事实真相正如《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的作者斯科特·戈登所揭露的,对权力的渴望并非渴望有行善…  相似文献   
992.
本文试图通过对严复宪政思想形成背景的分析,指出严复宪政思想的终极目标的确切指向并不是“寻求富强”,而在于“追求治道”。作者认为救亡、富强和“治道”是其宪政思想的三个不断递进的目标,追求“治道”的终极目标制约和规范着严复的救亡图存和寻求富强的目标。正是在这一终极目标的影响下,严复的宪政思想表现出其独特的特点,而其一生中许多看似相互矛盾的言论和思想也可以在这一终极目标的框架内获得一个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93.
在简单地回顾和考察西方宪政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宪政不仅仅是一种约束公共权力、建立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 ,更为重要的是 ,它还应表达观念性的宪政精神 ,体现民众的主体意识、宪政态度和宪政情感 ,蕴含一种正义性的现实关怀和世俗性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94.
社会转型与中国法院政治功能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应当代中国剧烈的社会转型,法院与政治的关系也将发生实质的嬗变。法院必然要积极地介入政治,从而在权力分立的政治架构中,通过个案的审理与相关政治行为的判定,发挥平衡国家权力结构、制约其他国家权力、保证民主制度和公民基本人权的全面落实并维护宪政法治的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995.
通过对中国近百年来宪政建设史的回顾,分别运用"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概念分析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障碍与路径.本文认为:完全工具主义的宪政建设理念、缺乏宪政制度运作的适宜的社会生态条件支撑是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特殊的路径依赖问题.面临变化了的宪政制度建设环境,需要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范式转换,其主要内容是突破宪政工具主义的思维定势,肯定宪政限定政府权力边界、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初理念;借鉴新宪政论的观点,大力开展公民教育,培育公民美德;在确立制度权威的基础上,推进全面综合型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996.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贯穿的人权保障精神,是新中国宪法人权入宪的重要历史渊源。它确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苏维埃宪政模式,是新民主主义宪政的雏形,也是人民民主宪政重要的历史渊源。在党的领导下制宪是它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供的宝贵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为深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与宪政建设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健康发展,由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和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共同主办的“和谐社会与宪政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7月16日至18日在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998.
公共管理与宪政的关系是不断演进的。在近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无宪法即无行政”,随着威尔逊范式逐渐占据主流,公共行政慢慢游离于法律。随之“行政国家”出现,宪政模式也由此发生了由古典向现代的变迁。“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是一种管理主义的复兴,由于逐渐脱离了宪政的规制和导引,引发了公共管理宪政基础论的重构。考察公共管理与宪政之关系的历史演进,不难总结出脱离宪政的公共管理,不利于其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999.
覃劲忠 《学术论坛》2004,(5):155-158
中国近代宪政运动是在君主宪政和共和宪政两条路线上交替进行的,其中有君主、臣民、外力三股力量相互运动。袁世凯的命运与中国近代宪政运动紧密相连:他因顺应中国近代君主宪政运动的潮流而崛起;亦因顺应中国近代共和宪政运动的潮流而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最后则因逆中国近代共和宪政运动的潮流而动而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000.
文正邦  柯姗 《求是学刊》2006,33(1):78-84
宪政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结晶。回顾宪政的历史发展过程,宪政的思想渊源是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宪政的制度构建离不开民主、法治和人权理论及实践;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二元分立对宪政理念及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从法哲学的视角出发,以上问题分别构成了宪政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特别是从法哲学角度的分析,能够为宪政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