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2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佚名 《当代老年》2007,(5):29-30
在淮安周恩来故居北侧刚落成的邓颖超纪念园内,陈列有一封半个多世纪前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姨表妹陈绣云的一封信。从这封短短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邓颖超为端正党风、弘扬正气而对自己亲属严格要求;让人深刻体会到邓颖超遵照周恩来的想法,对陈绣云字字深情、句句厚意的亲切教诲。  相似文献   
72.
中国古代家书不仅是亲属之间传情达意的私秘性文字,还真实记录了时代的变迁。由于家书浸透了浓重的伦理文化内涵,因此,家书又是窥视特定时代伦理文化风貌的独特窗口。明代万历年间余象斗刊《万用正宗不求人》的"书启门"辑录了许多家书活套,供人写作家书时临摹之用。通过对这些家书活套的多维透视发现:其内容表现出人伦亲情的疏离与淡化,其格式则有意轻视传统的伦理礼仪。这些标征表明,明代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家庭伦理基石发生了转移,"重利轻义"思想对家庭伦理造成了强烈冲击,使之陷入了严重危机。同时,同性恋情书也被纳入家书,更意味着对传统家庭伦理的颠覆。  相似文献   
73.
《板桥家书》是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之一。译者借此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译者身份之扬抑,使其既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又在传播过程中,努力做到了与西方读者的视域融合。译者主体性之扬抑,是一个译本得以在译语社会被受众广泛接受之基础所在,林语堂译《板桥家书》,正是此一明证。  相似文献   
74.
《曾国藩家书》是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著作,其对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启示主要集中于以下4点:家庭教育应引导大学生完善个人品德,修身养性,健全人格;家庭教育应努力营造和睦亲密的家庭氛围,增进家庭沟通质量,家长言传身教,亲力亲为;家庭教育应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并全面发展,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家庭教育应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身体力行,为社会注入正能量。  相似文献   
75.
父亲的家书     
去年元旦,我再次收到父亲的来信。那苍劲而熟悉的字体,如父亲刚毅的性格。书信的大致内容是希望我带妻儿早点回江西过春节。 父亲自小家境贫困,没上过一天学堂。年轻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大半个中国。他那双粗糙的大手挥过锄、犁过地、编过筐、扛过枪、入党时宣过誓、战场上受过伤……唯独没有拿过笔。  相似文献   
76.
本文首次披露陈宝箴两封鲜为人知的家书;本文透过家信对陈宝箴的人品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77.
沈从文一生几经沉浮,代表了部分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中的某种遭遇和走向。1966—1976年间,沈从文一家颠沛流离,他为此频繁写作家书。从“有情”和“事功”两个视角读解沈从文这一时期的家书,挖掘其潜藏在文本之下的话语蕴涵——乡土情结的重新阐释、家国忧思的深沉表达、生命意义的多重演绎,可以据此深入探析社会变动与文人心态之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78.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前后,胡风与冯雪峰曾发生冲突,尽管其由来貌似蕞尔小事,如后者曾批评前者于"七七"事变后携眷返乡及为鹿地亘口译拿报酬等,但引起的后果却不容小觑.此际胡风与冯雪峰之间的欲密还疏的关系,从某种角度而言,可视为其后胡风与政党关系的缩影.胡风与冯雪峰冲突之滥觞,可从近年出版的<胡风家书>中窥得一二.  相似文献   
79.
80.
《颜氏家训》和《郑板桥家书》这两部家训作品虽然前后相距1000多年,它们在文艺观念上却存在诸多相同之处,都具有明显的儒家文艺美学的特征。二者在文艺的功能、文艺的特征、文艺创作原则、审美风格、文艺鉴赏方法、少儿艺术教育等问题上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思想要义却是一致的,都认为文艺具有立德齐家、塑造君子人格的重要作用,重视文艺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坚持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创作原则,反对浮艳浅露的审美风格,提倡入乎其内、全面客观的文艺鉴赏方法,将文艺学习视为少儿教育的重要内容,等等,体现了二者在文艺观念上的一脉相承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历史承续性和积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