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8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13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84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1540篇
理论方法论   225篇
综合类   2389篇
社会学   179篇
统计学   5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97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346篇
  2010年   308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3 毫秒
31.
清末状元、近代社会改革家张謇在致力地方发展时,实行实业和教育的良性互动。在其实业有成之后即着手建立南通大学。南通大学是先从各专业、各科系开始创办的。张謇为南通大学构筑了专业框架并为之配置了基产。无论南通大学的称名如何变化,其内部长期采用了“邦联制”式的结构。今日的南通大学相承于历史,在“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大学精神上一以贯之。但新组建的南通大学是现代化的充满创新的大学。与历史上的南通大学相比,它的崛起是质的飞跃,其办学理念、队伍建设、制度规划、科学管理、教研方向、学科结构、资源配置、发展空间的开拓等许多方面都已今非昔比,属全面的质的提升。位于高速发展的长三角的南通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的南通大学正在坚稳地迈向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32.
学者们构拟的上古音里,二等韵的声母常常是个带-l-或-r-的复辅音,或者韵母带有某种介音.然而在中古音的构拟中,二等韵一般都没有介音.有相当多的证据证明,上古这类复辅音里面的流音成分到中古时并没有简单地消失,它作为二等韵介音保留到中古时期.如果二等韵存在着某种介音,那么,中古汉语的元音或许是一个七元音的系统.  相似文献   
33.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曾出现过世袭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多种选士制度,在这些选士制度中,唯有九品中正制拥有诸多的异称,例如:九品官人制、九品、九品之制、九品中正官人法、中正制、九品及中正等,迄今未有统一、规范,为学界共同认可的名称。在这些名称中,哪个最能反映这一制度的本质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这一制度应以何命名,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概括起来,围绕着这一问题,主要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应为九品中正制,一是认为应为九品官人制。前者可参见张旭华《魏晋九品中正制名例考辨》,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后者可参见陈长琦《魏晋九品官人法再探讨》,栽《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两文对各自的观点做了较为完备与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34.
晋文公二年 (前 63 5年 ) ,晋侵伐、迁徙阳樊、原二国 ,取苏之温、州、陉、四邑 ,又取周之组、茅二邑 ;晋文公五年 (前 63 2年 ) ,取卫之五鹿  相似文献   
35.
从历史的角度谈绘画与摄影之间相互纠葛与互相依赖关系 ,并预示现代艺术的发展将绘画与摄影两种平面艺术融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36.
传统上西方人为小说辩护的理由是它“更富于哲学意味” ,中国人的辩护理由是它“有可观之辞”。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 ,小说的功能正在补正统文化之缺 ,后一种理由更符合实际。文人大规模地介入小说活动 ,使小说成为沟通各种文化的公共领域。 2 0世纪以后 ,西方出现了将哲学“非中心化”的主张 ;从鲁迅开始 ,中国现代小说摆脱“历史癖” ,强化了批判精神。当代小说仍应发挥传统 ,沟通文人的批判意识和民众智慧 ,采取积极策略  相似文献   
37.
38.
《儒林外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特定历史时期我们民族的精神史。书中所表现的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实际上是当时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命运。他们灵魂受害颇深,甚至到了麻木和不觉醒的程度。科举制度甚至使好端端的青年蜕化变质,令人怵目惊心。作者刻划的某些理想人物,缺乏生活基础,显得苍白、无力,这主要是缺少适合其生长的土壤。  相似文献   
39.
何满子不仅学养深厚、治学严谨,而且禀持良知而履行着社会批判职责。其最有力度的社会批判,是就我国当代文艺史上的理论、事件所做的辨析,其中涉及的都是重大而敏感的问题。比如,伸张文学的自由精神,为文学的独立性所做论证,揭露实用主义政治尤其是权力政治对文学的摧残等等。  相似文献   
40.
向阳 《中国民族》2008,(8):60-60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白润生教授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一书于2008年4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本书对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新闻教育与研究、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兴起、发展和繁荣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记录,同时还深入浅出地阐明蕴含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中的发展规律,对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