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39篇
劳动科学   33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42篇
丛书文集   76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10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7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劳动者》2005,(8):29-29
陕西·2005年全省养老保险月支付6.85亿元;重庆·女工生育可获7000元补贴;青岛·工伤全残人员津贴上调;山西·年收入不足4万元家庭才可购买经济适用房;山东·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北京·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调到580元;银川·《银川市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方案》实施;南京·大学生就业供求结构性失衡;西安·成立“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权益服务站”。  相似文献   
72.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采用“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方法对重庆市2005-2015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并以Moore结构值为基础,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了重庆市就业结构相对于其产业结构的时滞效应.研究发现: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在2005-2015年有所提高;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比重的增加提高了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重庆市就业结构相对于产业结构滞后时间为4年.最后,根据分析的结论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扶持新农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3.
74.
75.
尽管服务业就业吸呐能力在三大产业中最强,相对本身而言有明显下降趋势。传统流通服务业运输仓储与商业,占服务业就业比重下降,但占全社会就业比重上升,就业吸呐潜力较大。高端生产者服务业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部门占服务业就业与占全社会就业的比重均上升,两类行业部门就业吸呐能力与潜力都很大。人均GDP、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城镇化率、市场化率是影响服务行业部门就业的重要因素。应采取加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加快城镇(市)化进程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提升服务性行业市场化水平等举措,充分挖掘服务业分支行业部门潜能,增强其就业吸呐能力,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76.
党的十六大以来,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贵德县农村牧区大批劳动力相继转向非农产业,使得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全县第二次农业普查对农村劳动力的规模、流向、结构、分布等全面普查情况看,贵德县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外出劳动力总体呈现合理有序的趋势,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7.
一般情况下,服务业跨国公司对母国就业的影响取决于对外直接投资之前母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和对外直接投资之后对母国国内资本形成的影响等两方面的因素.服务业跨国公司可以创造或维持一部分母国就业,提高国内就业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能水平,从而有助于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78.
近几年,成都市把城乡就业问题作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城乡比较充分就业。2003年以来,全市就业总量稳步增长,从2003~2005年,就业总规模增长56.8万人,城乡就业结构逐步优化,创造了历史上的又一个就业增长高峰。  相似文献   
79.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计划经济下,人为地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主择业的权利.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使农民逐步有了选择职业的自主权,可以自由流动,可以从事农业,也可以从事其他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开始出现变化,即逐渐出现了以市场为机制、以非农产业为基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80.
《青海统计》2008,(10):42-42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就业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39.7%上升到2007年的56.6%(见下表)。从就业人员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不断上升,尤其是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上升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