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56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490篇
理论方法论   79篇
综合类   795篇
社会学   57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61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61.
《求是学刊》2017,(5):136-142
《野草》的《题辞》不应该仅仅从鲁迅政治感觉的角度去理解,更应该从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的角度理解。它体现出尼采思想的影响:世界是个有机体,永远处在运动状态,充满着矛盾、冲突,个体生命和万物一样,有生也有死,但是,世界却生生不息。"我"如同一株"野草"一样,虽然不断遭到践踏,却顽强地生存着,坚守着自我。"我"作为一株"野草"也会被世界毁灭,但也仍然坦然无畏,因为"我"自信是充实的。"我"将"野草"呈现在所有人面前,作为生命存在的证明。  相似文献   
62.
尼采的哲学思想源于叔本华悲剧主义哲学观,哲学界普遍认为尼采和叔本华一样都是悲观主义拥泵者,还有人认为尼采是叔本华的对立面,他们之间相互反对。实际上尼采是以叔本华的悲剧作为自己探索哲学的起点,在接受叔本华的同时,又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63.
64.
尽孝     
语文课时,老师教我们尽孝,向父母嘘寒问暖,问他们一天工作顺不顺利、累不累等问题。第二天老师要同学报告父母的反应。一位同学说:“我的父母说:‘你缺多少钱,就说吧!’”另一位同学说:“我更倒霉!我父母问我:‘是不是今天发成绩单了?’”  相似文献   
65.
儒家行恕的路径是以心度心。度由己出,度的对象是别人,度的方法是通过心、经由情而进行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类推、比照。孔子之后,后世儒家一直试图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升为一种具有绝对普适性的黄金价值,但如何及时清除自我对他人的暴力与强权,则又成为一大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尼采严厉指出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所隐含的"人对别人的行为都能够获得同等的回报"的虚妄预设,人与人之间并没有"行为等值性"。而在莱维纳斯看来,自我意识总把自己确定为一种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绝对性存在。人心的"自律"倾向在主观上已经把他者看作是一种必须予以整合和消除的对象。  相似文献   
66.
自从孟子第一次明确提出“良知”范畴以来,它就与先秦儒学的心性论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同时,“良知”也不是一个静态的、纯结构性的范畴。随着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的发展,随着中国传统的人性、心性学说的日益丰富、完善,“良知”范畴也不断拓展和深化着自身的理论内涵。因此,对“良知”的考察不能够只局限于静态的结构分析,还应该考虑到其动态的历史发生:循着先秦儒学的心性论一大乘佛学的佛性论一宋明理学、心学的历史脉络,可以考察“良知”范畴历史发展的源流正变,揭示王阳明心学之前“良知”范畴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67.
吴国伟  曹俊 《决策探索》2009,(10):39-39
一、自由权利学说 杰斐逊在1776年草拟的《独立宣言》原稿中,对自然权利作了这样的阐述:“我们认为下面这个真理是神圣的和无法否认的:人人生下来就是平等和独立的,因而他们都应该享有与生俱来的、不能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他是第一个把自然权利学说写入官方文件的人,  相似文献   
68.
在传统哲学中,上帝代表了超感性的存在领域,对感性世界进行规定和限制。然而,随着上帝的死亡,只剩下了一个权力意志永恒轮回的世界。在这个缺乏意义与充斥着荒谬本质的世界上,尼采主张用艺术而非真理抑或道德来拯救人的生存,即为人生进行审美辩护。在尼采看来,真理只是为人的生存服务的权宜之计,道德则在根本上与生命相抵牾。只有艺术可使人生超拔于虚无之上,进而美化人生,创造出新的生命形式。  相似文献   
69.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不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简单继承或局部修正,而是基于继承的全面颠覆。拉康以哲学加语言学的方式改写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如无意识、自我、欲望以及主体等,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完成了弗氏未竟的关于人类主体问题的哥白尼式革命。同时,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更广及人文、社会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对当代许多重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因而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70.
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和社会快速转型期的中国,导致了被征地者这一焦点群体的迅速激增。作为征地制度改革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承载体,该群体在征地过程中的退出意愿、受偿诉求与行为策略等问题已得到不少本土情景下的实证研究的重视,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围绕“退出意愿”,研究者提出了个体特征论、家庭结构论、空间区位论、发展期望论、身份锚定论、政策认知论六种理论假说。围绕“受偿诉求”,除了通常作为谈判之焦点的补偿数额,学者们也揭示出被征地者对于分配方案、程序正义、生存保障的诉求。围绕“行为策略”,研究者主要通过博弈模型、案例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研究。尽管部分研究已经呈现了上述三个维度之间交融沟通的趋势,但三者各自为阵的孤立局面依旧存在。如何促成被征地者的类型知识、需求学说和行动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结,揭示其中的内在机制,建立出一套整合性框架,应当成为下一步的精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