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东晋南朝时期,会稽地区形成了一个由外籍和本土文化名人组成,几代家门相承、师友相传,并有大致相同精神追求的文人群体.该群体的出现,有赖于会稽深厚的文化沉积、富庶的经济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会稽山水对文人的生活、交游、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会稽文人深受般若、老庄濡染,儒学与佛法玄理交融,成为时尚.  相似文献   
12.
刘克庄提倡尊师重傅,具有浓厚的师门观念。刘克庄珍惜与师交游的机会而转益多师,最终造就了他渊博的学识而成为一代文坛宗师。在刘克庄的文学和仕途的道路上,叶适和真德秀都起过关键作用,从而使刘克庄不仅能展现其文才,而且也能发挥其吏才,谱写出壮丽人生。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李汝珍师友年谱》及其作者李明友,分析认为《李汝珍师友年谱》的特色在于其选题的挑战性、研究模式的创新性以及文献梳理考据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对其价值进行了蠡测。  相似文献   
14.
张尔田学术·师友叙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民初 ,以文化保守派面目出现的知识分子群体往往为学术界所忽略。因为他们处于学术的非主流地位 ,尽管其治学有独特高明处 ,也不为学术界所看重。以张尔田为切入点 ,从家学、师承、师友的层面揭橥了晚清民初文化保守派知识分子在传统与现代、新学与国粹之间的矛盾心态与学问趋向  相似文献   
15.
范仲淹与富弼相交近三十年.二人在报效国家、追求本身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相勖以忠,相劝以义",同心僇力,抵御外侮,革新内政,忠君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富弼与仲淹"平日闲居,则相称美之不暇;为国议事,则公言廷诤而无私",双方可谓"出处以道,俯仰无愧".富弼与仲淹正如韩琦与仲淹一样,"与公并命,参翊万枢.凡有大事,为国远图.争而后已,欢言如初.指之为党,岂如是乎!"富弼与范仲淹始终保持了亦师亦友亦同僚的健康关系,是中国古代文人政治家实践"和而不同"政治理想的典范.即使在今天,也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承剑芬 《学术交流》2012,(12):188-191
陈维崧作为清初词坛的代表人物,其词风从冶艳、沉郁再到豪放的变化,一方面缘于人生遭际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他在不同时期与众多词人之间相互砥砺、激荡、融汇的结果。在传统的词风分期基础上,以其师友交游为切入点,以时间为脉络,清晰梳理陈维崧词风在不同时期因受师友交游影响而呈现出的绮丽冶艳、凄怆沉郁以及慷慨激荡等不同特点,将有助于我们研究词人创作风格的变化,并从其千回百转的命运经历中,体味其词风的分期、流变与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17.
钱穆先生是现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国学大师之一。他晚年定居台湾,在记忆衰退,又无大量文献可供稽考的情况下,耄耋之年写作回忆录——《师友杂忆》,因此记述难免出现偏差。但瑕不掩瑜,此书仍旧是一部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的实录,有着它书所无法替代的研究价值。文章主要利用1921年7月印行的《松江朱怀天先生遗稿》与《师友杂忆》比较参证,逐次辨析朱怀天生平事迹,去伪存真,增补缺失,力图完整展现钱穆与朱怀天交往的全过程。[1]  相似文献   
18.
陈师道与曾巩、苏轼、黄庭坚交往过程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而密切的情谊,但同中有异,分别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情感类型.陈师道之于曾巩更多的是敬师如仪之情,于苏轼更多的是仰慕之情,于黄庭坚更多的是志趣相投.文章钩沉相关史料,分析了陈师道与曾、苏、黄三人不同情感类型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陈师道的文学倾向和文学特点.陈师道文学曾巩,故其文风简重典雅、法度谨严;诗学黄庭坚,却能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并称.  相似文献   
19.
清末重臣李鸿章与教育改革家吴汝纶亦师亦友30年,风雨沧桑,患难扶持.二人知遇知交,似水如酒.<李文忠公全书>的编篡,又经历了怎样的缘由、风波?通过历史回顾将给你一个昭示.  相似文献   
20.
昭德晁氏家族是宋代中原文化高门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大家族,以科举晋身,以仕宦立家,以文化扬名。在学术文化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由于其深厚的文化积累、辞学传家的家族传统,他们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晁氏家族文学创作的师友渊源以及家族文学创作中的家族情结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晁氏家族文学创作的主要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