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
“一代国学大家”、安徽大学首任校长、一级教授刘文典(叔雅)先生离开我们已四十余年了,然而至今尚少有人专门研究其生平及学术思想。间有一些关于刘文典生平事迹的记述,却又颇与史实相抵牾。故而笔者不揣浅陋,在走访有关当事人并查阅...  相似文献   
12.
范蠡与文子的师承关系及《文子》一书对范蠡思想的影响是范蠡思想渊源探讨中必须涉及的问题。文子其人的有无、与范蠡的师承关系是否存在、《文子》一书的真伪等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 ,本文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此一一进行考证 ,认为 :先秦时存在两个名为“文子”的人 ,可能为范蠡之师的文子在楚平王之时 ;今本《文子》虽经后人改易 ,但它与竹简本《文子》有关 ,不能视之为伪书 ;竹简本《文子》更为可信。所以 ,本文以残存竹简为依据 ,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它与范蠡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14.
龚敏 《江淮论坛》2007,(5):147-154
方东树作为桐城第二代中坚作家,潜心于宋明理学,著《汉学商兑》极力批判汉学流弊,对道光以下学术风气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意在从方东树的家学、师承、桐城理学风气及清初致用学风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来探讨方东树学术思想的渊源及其思想特色,对方东树的学术品格有一个总体的掌握和描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陈白沙“自得”说与湛甘泉“随处体认天理”说的师承关系 ,并对陈来先生关于白沙与王阳明、白沙与甘泉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提出商榷 ,认为 ,只有甘泉学才是白沙学的真传。甘泉“随处体认天理”说真正师承和发扬光大了白沙学说 ,并真正奠定了江门学派在明代心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汉学师承记》的著述风格和反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学者江藩在嘉庆年间著成《汉学师承记》,正式宣布“汉学”为清代学术的主流。总结、记载自清初至乾嘉时期儒林家法之传授,经学著述之渊源,是江藩撰著此书的主要目的。本书的内容、观点、格局,为此后研究清代考证学奠定了基础。当日正统派学者以“朴学”相矜尚,文风贵朴实无华,江藩却能出类拔俗,在著作中倾注自己的感情,凸显学术个性。此书撰成后,曾引出龚自珍的一番评论和宋学营垒人物方东树的激烈诘难。  相似文献   
17.
略论郑燮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燮的词因其诗、书、画的盛名而被湮没.抛却偏见,本文论述郑燮词从其个性形成的时代与家庭背景及词学师承入手,分析其词作锋锐辛辣,明白晓畅和独树一帜等特色,以期能客观、公正的评价郑燮词.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史中的师承关系呈现出以下特点:近代以前表现为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近代以来,科学史上的师徒关系逐渐由研究者与助手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所取代,这种关系又大多最终转变为同事关系;一人从多师的现象逐渐增多。社会的发展,科学自身的发展,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上升,是科学史中师承关系变迁的主要原因。性格、人格、氛围等隐性知识的传承是科学师承的主要内容,这些隐性知识的传承对科学家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科学人物传记的写法对理解科学史及其科学史中师承关系中的马太效应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秦观的词在转益多师的基础上自辟蹊径而成大家,并非只受柳永等人的影响,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词的创作同样深得苏轼的指导、鼓励和提醒,他也继承了苏轼对词“雅化”和革新的成就,特别是过岭后的遭际使他的词作具有“严重高古”的特点,实现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八大山人书法创作大致可以6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博采百家,面貌繁复多样,后期个性鲜明,成就卓著。在众多的古代书法家中,八大山人师承最多的是钟繇、王献之、欧阳询、黄庭坚、董其昌等5家。八大山人书法的独创性表现在:运用秃笔淡墨,笔画圆浑劲健,结体险怪多变,布局疏朗大方,气韵宁静高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