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88篇
  免费   434篇
  国内免费   45篇
管理学   613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93篇
人才学   125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3645篇
理论方法论   569篇
综合类   6430篇
社会学   434篇
统计学   4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379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356篇
  2014年   559篇
  2013年   527篇
  2012年   686篇
  2011年   801篇
  2010年   855篇
  2009年   845篇
  2008年   878篇
  2007年   709篇
  2006年   635篇
  2005年   628篇
  2004年   504篇
  2003年   562篇
  2002年   486篇
  2001年   408篇
  2000年   372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金字塔》,采用隐喻与写实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构建了一个展现世态人情和人性善恶的真实世界。与作者的其他作品相比,《金字塔》风格独特,叙事新颖,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02.
马克·吐温,这位在美国文学史上开一代创作先河的小说家,为后人留下了20多篇不朽佳作.其中,令人惊讶的是:在他全部作品中,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始终处于最突出的位置,并一直被中外学者公推为其代表作.于是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美国文坛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克·吐温为什么选择了儿童的角色,而又把他们塑造很空前成功?纵观文学界对马克·吐温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有关研究成果和论述,似乎都不能够圆满地答复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3.
《诗经》通过孔子的阐述,成为儒家美学的根基。之所以如此,除了孔子自身的思想外,《诗经》的文本比较好地体现出了四种品格:比兴品格、写实品格、言志品格和温柔敦厚品格,儒家美学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得以生发的。  相似文献   
104.
结合器官移植的发展历史,从对技术的社会价值评价的分析角度出发,对器官移植技术给社会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使人们能更全面、更理性地看待器官移植技术.  相似文献   
105.
生死问题是一个与每个人关系极为密切,而人们又不能不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孔孟对这一人生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系统的总结,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早期儒家生死观。在孔孟看来,生命是可贵的;死亡既具有必然性,同时又具有偶然性;死亡既是一件可悲的事情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十分重视死亡仪式。  相似文献   
106.
赫立环 《职业》2008,(14):65-66
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师生的心态对"教和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快乐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使教学活动有趣、快乐,师生双方都感到幸福、愉快,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7.
邓晓芒 《学术界》2008,1(3):106-117
2007年,江苏的<学海>杂志第1期发表笔者长文<再议"亲亲相隐"的腐败倾向>,批评郭齐勇教授主编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引来陈乔见、丁为祥、龚建平和胡治洪四位先生的反驳,四篇反驳文章栽于<学海>杂志当年第2期;笔者于该杂志当年第4期又发表回应文章<就"亲亲互隐"问题答四儒生>,对四篇文章逐一作答;该杂志于当年第6期又发表四位先生的再反驳.现在这篇文章是对去年<学海>第6期所裁四篇针对我的文章的再回应,其中有关儒家"亲亲互隐"问题的争论仍是核心,但扩展到如何解读中西经典、如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理解道德和法律、理性和仁德的关系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8.
《呼啸山庄》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一直是人们研究、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现实生活的际遇来阐释这个原因,认为艾米莉所遭受的物质世界的贫穷、无助和精神世界的孤独、寂寞使她对物质、情感世界充满了极度的失望感和破灭感,故通过这个富有强烈幻想特征的爱情悲剧加以抒发,并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109.
110.
一般认为 ,儒家伦理法是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的等级制度服务 ,与现在人格观念是不相容的。本文从儒家伦理法内容入手进行诠释与分析 ,并与人权内容进行比照 ,从而得出结论 :作为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法思想与现代人权观念并非截然对立 ,儒家伦理法中其实也包含了一定的人权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