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27篇
  免费   435篇
  国内免费   47篇
管理学   614篇
劳动科学   9篇
民族学   93篇
人才学   127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3658篇
理论方法论   569篇
综合类   6442篇
社会学   447篇
统计学   4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389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356篇
  2014年   560篇
  2013年   527篇
  2012年   685篇
  2011年   802篇
  2010年   856篇
  2009年   859篇
  2008年   878篇
  2007年   705篇
  2006年   635篇
  2005年   628篇
  2004年   504篇
  2003年   562篇
  2002年   486篇
  2001年   408篇
  2000年   372篇
  1999年   135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儒家社会和谐模式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理论中,儒家的社会和谐模式论居于主导地位。儒家社会和谐模式论可以概括为一个“一二三四”的模式:中和———社会和谐的核心;仁与礼———社会和谐的两大纲领;养均齐———社会和谐的三大基石;君本论、官本论、民本论、农本论———社会和谐的四大支柱。儒家的社会和谐模式论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2.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中,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宗法专制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53.
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最终却成了一名杀人凶手而 被处以极刑。造成悲剧发生原因,除了社会的原因外,个人本身也应承担一定责任。本文从人物性格上的缺点和意 志上的脆弱方面探讨了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54.
本文以“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分析儒家伦理精神“生产力代表性”的“实然”状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应然”要求,寻求到转型的“适然”途径。  相似文献   
55.
王建伟 《天府新论》2007,2(4):120-123
“纪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文化要素之一。清末,象征传统皇权的皇帝年号纪年法受到挑战,以黄帝纪年和孔子纪年为代表的新兴纪年方式登场,“纪年”论争演化为一场重要的政治文化事件。对不同纪年方式的选择成为清末各派政治力量表达自己政治观点,实现自己利益诉求的工具。在“纪年”论争的背后,一场深刻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危机已经蔓延。  相似文献   
56.
那时候,我一直对苏芽耿耿于怀!当初,妈妈病重的时候,在我们一家人莫大的痛苦面前,她冷静得近乎冷漠。她摸着我乱糟糟的头发说,要是妈妈不在了,给我当女儿吧。  相似文献   
57.
庄子逍遥之旨是通过“小大之辩”的寓言揭示的,但历代学者对“小大之辩”的注解各异。郭象从庄子万物自足其性的思想出发,认为小大虽殊,但其逍遥是一样的。钟泰、支道林等则从人的境界处立论,但二者又有不同,钟泰认为“赞大而斥小”,支道林则认为小大皆未适逍遥。各家都企图立足庄子思想,揭示逍遥之旨。庄子之进路在于通过“小大之辩”,进而超越“小大之辩”,进入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58.
荀子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构想反映了儒家学说为适应战国末期的社会转型而发生的理论变迁。荀子提出了礼法互补、王霸并用的系统理论,为大一统王权政治提供了最佳的治国模式。关于大一统王权政治的制度建设,荀子论述了他的王政和王制的思想。荀子主张尊君,以树立和维护君主的权威,同时又主张以儒家的道统与民本思想为主,建立起对君主的权力与意志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59.
以敦煌汉文本<孔子项託相问书>为中心,考论了项託的姓名里籍、事迹及其文化形象,项託的神格化,<孔子项託相问书>的民间性及其文化内涵等问题.  相似文献   
60.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古代氏族社会各种礼的温情依然残留着,并且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在一定层面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尽管孟子思想中最核心的观念是"仁",但他依据孔子以"仁"释"礼"的思路,对"仁"进行了理论抽象,不仅把"仁"看作是礼的内涵,而且进一步论证了礼乐制度所体现的仁义礼智,是一种先验的道德理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