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52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21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286篇
理论方法论   57篇
综合类   375篇
社会学   60篇
统计学   8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一国固有的价值规范对社会经济系统及其运行效率的影响和约束,只有与特定的政治和经济体制相结合才会产生。只有在特定的政治经济体制之下,才能就价值规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是有利抑或不利作出评判。  相似文献   
82.
本文通过美苏两个大国在冷战中对经济体系的不同选择,来探讨苏联解体的经济因素,认为不仅存在着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等因素导致的经济危机,同时与苏联没有认识到整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孤立发展有密切关系。而苏联经济上的这种选择是出于意识形态层面地考虑,进而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面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避免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固步自封。  相似文献   
83.
纵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发展的历史尤其是其晚年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在基本方法论上从本质主义向历史主义的转向,后者补充和完善了前者,从而使得唯物史观变得更加完整和完善,更符合人类社会制度演变的实际。结合本质主义方法论与历史主义方法论,把唯物史观完整地表述为四个维度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并可视为人类社会经济体制选择的一般理论或者衡量制度选择是否合适的一般标准。运用此一般原理,可以逻辑自洽和符合历史地对一些问题进行解释,包括:(1)把《资本论》视为马克思运用其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选择从合适到不合适的典型特例;(2)不同国家和民族在不同阶段制度选择或变革的成功与否;(3)“同时胜利论”“首先胜利论”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经济体制的初始选择和改革。  相似文献   
84.
企业年鉴作为年鉴百花苑中的一支奇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燎原之势,依靠其传播信息,提供咨询、帮助企业管理者决策的服务功能被企业所接受,并以其“资政、存史”之独特功能,为各级领导、生产经营、科技专业人员所重视,逐步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当前企业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体制和管理模式,企业年鉴编纂面临着困惑和突出的矛盾。  相似文献   
8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调动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力量,认真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正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增强改革的系统性,积极探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86.
改革开放初期,为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管得过严、统得过死的弊端,中央逐步采取了"放权让利"、"价格双轨制"、"企业承包"、"企业转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措施,影响了市场体制建设进程.究其原因:一是市场竞争主体的利益驱动,二是我国市场规则存在着浓厚的"关系"底色,三是地方政府本位主义工作思路,四是我国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而克服"诸侯经济"的基本对策是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立法、执法和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7.
以完善为主题 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认真总结了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和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极为丰富的经验,充分吸收了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做法,以完善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题,对今后深化改革、完善新体制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和原则规定,为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制度创新指明了方向。《决定》的贯彻和实施,必将有力地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一、《决定》的重要意义2002…  相似文献   
88.
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因而是对原有高度集中的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创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也日渐突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不清,导致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土地的流转不畅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依旧低下的问题,也使农业发展受到制约;尤其是随着加入WTO,国外农副产品进口必将对中国农业产生巨大冲击。农村经济体制面临又一轮的制度创新。目前,农民最关心的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政策的稳定性,因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延长…  相似文献   
89.
反思现代性     
长期以来,中国人把现代化(m odernization)作为追求的目标,作为不言而喻的理想和价值标尺。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理论的影响下,除了单纯的肯定,也出现了质疑与批判,而使用的词汇也往往从具体的“现代化”变为抽象的、似乎学理性更强的“现代性”(m odernity)。反思现代性与“制度创新”既有联系,也有差别。制度创新基本上是认同现代化的目标,但主张在具体实现现代化的方式、方法上,中国可以走出一条与西方经历过的现代化道路不同的新路(参见本刊2005年第2期“制度创新”)。而反思现代化则意味着对已有的现代化方向、目标、价值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90.
刘红 《日本研究》2004,(2):96-96,F003
20世纪的最后2 0年,国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西方世界在70年代初结束了二战之后持续的黄金发展期,并陷入了严重的“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失灵以及该政策主导下的“福利主义国家”面临的各种问题,引发了新自由主义或新右派的兴起。80年代以后,在美国和英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