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82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89篇
社会学   32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1.
冰封的恋情     
蓝泪珠 《可乐》2010,(8):58-59
情诗刻树上 1882年的一天,弗洛伊德的医院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女病人,陪同的是个18岁的少女。弗洛伊德看到少女,第一次有了触电的感觉。  相似文献   
12.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不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简单继承或局部修正,而是基于继承的全面颠覆。拉康以哲学加语言学的方式改写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些主要概念,如无意识、自我、欲望以及主体等,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完成了弗氏未竟的关于人类主体问题的哥白尼式革命。同时,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更广及人文、社会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对当代许多重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因而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的先声。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笑论的逻辑建构方式对我国目前喜剧研究困境有重要启发价值。其特点是通过把握喜剧性的结构形式特征,结合心理消耗的不同性质,配以其他辅助标准,区分不同的喜剧范畴。这启示我们关于喜剧的研究应先确定喜剧性结构形式特征,即"一元逻辑中断,二元逻辑贯通",然后再依据中断和贯通的特点进行喜剧性基本范畴和亚范畴的研究,并以此为核心建构喜剧元理论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控制人类行为的15种欲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营管理者》2007,(8):113-113
<正>美国俄亥俄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15种基本的欲望和价值观所控制的。这也许是人类第一次将自己的行为列出一个清单。在此之前,从没有人将人类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简要地考察了弗洛伊德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里的传播概况和中国现代文坛上对弗洛伊德的接受状况 ,从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弗洛伊德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弗洛伊德的美学是现代美学的一种形态,本身并不是后现代的美学思想。但是由于对无意识、非理性、本能欲望等的强调,解构了传统美学的很多观念,也使其带上了后现代的色彩。本文从弗洛伊德美学对审美主体、古典理性主义、审美界限所具有的潜在的结构意义等方面论证了其所具有的后现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非言语信息早在弗洛伊德时期就已经是心理咨询师关注的一个话题.大多数人认为言语沟通是心理咨询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沟通方式,但众所周知,许多属于心理层面的丰富内涵是言语信息难以表达的,往往是通过非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正确地理解来访者发出的非言语信息并相应地运用非言语信息技术,在心理咨询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人都有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想象,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派鼻祖弗洛伊德解释梦是“性的本能欲望的象征性的满足”。科学家认为,由于大脑细胞的积极活动,而使人进入梦境,没有这个梦境,脑细胞蛋白质的新陈代谢就不能进行,所以,做梦是人的生命所必需的。它与生命攸关,不可缺少。  相似文献   
19.
小新 《家庭科技》2007,(1):44-44
每天的报纸、杂志和电视里的娱乐资讯都充斥着名人尤其是娱乐圈名人的花边新闻,而且也有许多读者、观众趋之若鹜。为什么人们喜欢窥探名人的隐私?尤其是负面隐私,人们似乎更感兴趣?是否可以这么分析:通过对明星负面隐私的了解,去除明星身上的理想  相似文献   
20.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美国妇女为争取与男子同等的权利进行了长达70年的艰苦斗争。但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曾经轰轰烈烈的妇女运动却销声匿迹了,留给世人许多难以解释的谜团。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妇女们所接受的教育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以及媒体的消极宣传等方面可以探究其中的缘由。从中我们还可以引出对当代中国女性应扮演怎样的一种角色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