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82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89篇
社会学   32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刘蔚华 《文史哲》2002,(3):72-74
宋代,“人欲”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逐渐膨胀。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二程率先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理欲现。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起我”理论与二程的理欲现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同样面临着如何处理义利、理欲、本我与超我的关系问题。二程和弗氏所提供的思想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2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庄子心性学说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从心灵入手探讨生命秘密,都对主体的深层心灵进行了深入开拓。但二者在潜意识与无心、有多重我与无我、艺术是潜意识的白日梦与艺术是自然无为之作等方面有着鲜明对比。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揭示了一部分人的心灵现实,而庄子的学说则具有提升心灵品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3.
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 20世纪影响最广泛和最持久的文化思想流派.作为一种美学思想,其对艺术现象的阐释和对艺术本质的界定别有开拓艺术是对社会抑制的升华性抗争.本文依据德文第一手资料,对弗洛伊德美学思想的基本构成及其在艺术阐释上的具体应用做了客观的介绍和公正的评论.  相似文献   
324.
本文认为,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人的概念的"过时"性入手,深刻分析了后工业社会中对塔那托斯厄罗斯(攻击欲对爱欲)、现实原则对快乐原则、理性统治对感性自由的压抑,导致人性异化,使人成单向度的人,但这种人性异化并不是在暴力强迫下进行的。马尔库塞以其"爱欲"说来谴责厄罗斯(生本能)的非现实化,呼唤着厄罗斯在未来新的更高文明形式中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325.
村上春树的早期代表作《再袭面包店》通过双重回忆的叙事策略讲述了一对“饥饿”的年轻夫妻“袭击”麦当劳的故事。文中多次出现的对“我”的无意识描写揭示了无意识在“我”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首先分析双重回忆的文本结构对“我”主体性的整合作用,在此基础上援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我”的无意识描写进行具体分析,以揭示无意识在“我”主体性构建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压抑的重复”理论阐释再次袭击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26.
俄狄甫斯情结与古典精神分析诸理论关系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狄甫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最能彰显其古典精神分析气质的概念,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儿童的恋母情结,并以古希腊神话人物的命运为暗喻冠以俄狄甫斯情结之名。俄狄甫斯情结与古典精神分析领域的核心理论——性欲论、本能论、人格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儿童心理性欲发展必然性的产物,它的顺利解决将影响个体的性别认同及其对未来性对象的选择,因而对于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27.
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始于1929年9月15日在《新文艺》创刊号上发表的《鸠摩罗什》,之后相继发表了《将军底头》(刊于1930年《小说月报》21卷10号)、《阿褴公主》(刊于《文艺月刊》2卷10期,初名为《孔雀胆》,后改名为《阿褴公主》)和《石秀》(刊于《小说月报》22卷2号)。1932年1月,这4篇结集为《将军底头》。施蛰存运用旧材料而为新作品,着力剖析这些人在种种冲突中的抉择困惑和悲剧命运,给人们展现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心理冲突画面。  相似文献   
328.
弗洛伊德和马尔库塞关于自然、文明之关系问题的论述,构成了一段具有互补性、互文性的思想史。弗洛伊德选择由自然审视文明的批判路径,揭橥自然(本能、本性等)遭到压抑的“文明缺憾”逻辑,而马尔库塞则在此基础上选择自然与文明双向互动的批判路径,突出“自然-文明”共同体的总体进步逻辑。弗洛伊德和马尔库塞共同凸显了艺术和审美与自然和文明之间的反思性、共生性关系,并提示了“自然-文明”共同体美学和美育之可能取向。  相似文献   
329.
代情结与中国人的无意识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俄底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弗氏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最重要的几个工作假设。然而,俄底浦斯情结是普适的还是文化的?作者通过研究认为,俄底浦斯憎结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人的无意识领域及人格结构化过程,代情结才是中国人无意识结构中的核心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