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54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深受异化理论的影响,提出了异化消费的概念。弗洛姆看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社会中,异化非但没有减轻和消除,反而愈演愈烈,人性非但没有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反而更加扭曲。消费让人异化,成为消费的机器。他提出,人应该走向人道而健康的消费之路。  相似文献   
52.
本文试图通过对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意识形态和理想社会等问题的共同关注和不同回答的比较,指出虽然前者对后者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完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它的拼凑性质决定了其中蕴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并非后者的合逻辑的发展,也没有达到后者那样的高度,它们之间的相同或类似只是表面性的。  相似文献   
53.
埃里希.弗洛姆的技术人性化思想成了技术哲学界探讨的一个问题,人们期望通过技术的人性化来化解当前人类面临的由技术应用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弗洛姆的技术人性化思想是其人性化思想的一部分,并且是作为实现其所设想的人性化社会的手段而出现的。弗洛姆运用其人性化思想来审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种种不人性的现象并将之归因于技术的不人性,从而设想了一种技术人性化的社会。然而,将社会的不人性完全归之于技术以及所谓的技术的不人性等思想却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54.
陈永森 《兰州学刊》2008,42(3):77-80
文章阐述了弗洛姆的消费异化思想以及他对克服消费异化思考,讨论了他的异化理论及其克服途径对于现代国人消费的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5.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曾掀起一场"弗洛姆热",但国内的弗洛姆研究早已开始且至今仍在继续,其历史以"弗洛姆热"为界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弗洛姆被当作政治批判对象,其学说被认为是否定的人道主义。到了第二阶段弗洛姆成为思想的偶像,其译著大量出版,其学说仍被认定为人道主义,但研究者的自身局限却导致他们对其学说不加取舍地全盘肯定。进入第三阶段国内开始以理性反思的方法和辨证批判的态度扬弃弗洛姆的人道主义学说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对弗洛姆学说的定性仍停留在40多年前的水平而难以对其研究产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56.
通过分析伊迪丝·华顿的中篇小说《伊桑·弗洛姆》中叙述者“我”的叙事眼光与伊桑·弗洛姆、哈蒙· 高、黑尔太太等聚焦人物的叙事眼光,指出在认识伊桑的妻子齐娜层面上,叙述者的叙事眼光与伊桑的叙事眼光 之间存在着分歧,哈蒙·高对伊桑与齐娜的认识有所局限,而黑尔太太对伊桑、齐娜、马蒂的认识相当复杂。  相似文献   
57.
俞晓霞 《理论界》2011,(11):99-100
人性和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理论家,E.弗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主要通过阐释和深发马克思的1844年巴黎手稿来表述自己对于人性和异化问题的看法,启迪后人思考人类的出路与未来。  相似文献   
58.
弗洛姆继承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相关学说,从社会主体出发以"社会性格"与"社会无意识"为概念工具,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分析基础。他认为意识形态主要运用社会过滤器即语言、逻辑与社会禁忌来压制社会成员的无意识进而异化社会性格结构,而要消除这种意识形态的压制就要进行社会变革与心理革命,建构一个健全的社会。尽管他试图综合并超越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相关学说,但由于他没有科学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其意识形态理论最终难以完成建构健全社会这一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59.
弗洛姆的自由观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特征。对现代人而言,自由意味着双重含义:一是摆脱自然外界和中世纪权威的束缚而成为"独立的个人",弗洛姆称之为获得"消极自由";二是人自觉主动地改造社会、健全自我而达到"自为的人",弗洛姆称之为建立"积极性自由状态"。逃避自由是消极自由片面发展的结果。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是实现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统一。  相似文献   
60.
大学生在享用智能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手机依赖问题也随即产生.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出的"逃避自由"理论有助于揭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同时弗洛姆提出确立"积极自由"的状态,也为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