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37篇
  免费   218篇
  国内免费   111篇
管理学   186篇
劳动科学   11篇
民族学   107篇
人才学   126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178篇
理论方法论   483篇
综合类   7447篇
社会学   708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645篇
  2013年   587篇
  2012年   674篇
  2011年   908篇
  2010年   989篇
  2009年   898篇
  2008年   1060篇
  2007年   801篇
  2006年   679篇
  2005年   727篇
  2004年   708篇
  2003年   520篇
  2002年   442篇
  2001年   431篇
  2000年   358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张看人生本相——张爱玲散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散文对日常生活、冷暖人生有着充分的体悟,并且能够超越平凡生活的层面,拥有独特的精神品格.通过对张爱玲散文的研究,从边缘性、民间性以及都市性等三种全新的视角进行分析,并挖掘出她的散文审美特性,从而把握张爱玲散文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32.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体风格。张爱玲以她对音乐与色彩的独特理解和完美运用,使其成为一种意象,是表现人物心理、暗示情节以及揭示人物命运、感悟人生、反映社会的重要手段,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了她的“苍凉美学”。  相似文献   
33.
官场小说中的权力在其属性上来讲应当是一种对象化的欲望、一种消费性的意识形态,从其话语的形成上看则是经济时代市民文化需求主导作家在“适应性反应”中的实用主义参与,从性别生态上则体现出男权本位文化的无意识心理。  相似文献   
34.
纵观萧红的一生,漂泊是她无法逃脱的命运,漂泊感也就成了她终生化解不开的情结.由此产生的漂泊意识浸润在她众多的作品中,成为她表现生活的独特视角,因而成就了萧红小说在女性文学史乃至现代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恒久的艺术魅力.究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与萧红童年的生活环境、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危机紧密相关.本文就是从以上三个方面具体阐释漂泊意识与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5.
近代上海地区由于欧风东渐,社会风俗与文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是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却依然保持其相对恒定的性质.游戏作为民俗事象,在近代上海社会风气变化中又呈现了新的特征,而通俗小说在反映世俗生活中所形成的游戏特征和游戏观念,既有对游戏之俗传统的继承,又呈现了风俗变异时期新的时代性与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36.
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次要人物小时光老人长期被评论界忽视,这与他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称的.小时光老人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有着重要意义:他对裘德来说意味着欲望的后果;对苏来说象征着欲望的部分觉醒;对阿拉贝拉而言,时光的存在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证明她是一个没有丝毫母性的充满欲望的女人.  相似文献   
37.
美国作家麦尔维尔在文学创作上从前期海洋小说到后期悲剧小说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不论在风格体裁,艺术特色还是创作主题,尤其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研究发现,麦尔维尔思想的二次成长最终促成了这一转变.本文从麦尔维尔在好那陆陆的生活经历,与霍桑短暂却火热的友谊,以及对莎士比亚和卡莱尔作品的广泛阅读三个方面研究麦尔维尔思想的二次成长,从而说明麦尔维尔思想的二次成长从根本上促成了其从前期海洋小说到后期悲剧小说的巨大转变,把麦尔维尔的创作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38.
39.
一、传统之外的写作在 张宇众多的小说中,我一直认为《活鬼》是个具有特色的作品。这不仅在于它为我们的文学史提供了侯七这样一个生动、独特而又极富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更在于它在传统的写作之外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透视丰富复杂的民间文化与生命智慧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40.
本文通过比勘日人小说《经国美谈》的原著与中译本,考察叙述者的面貌在翻译转换过程中的变化,并进而分析中译者的翻译策略与特征。本文认为,中译的主要贡献在于突出了“政治小说”这一新的类型特征,但其用章回体“演述”的翻译方法,却阻挡了近代外国小说新型叙述方式的进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