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8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594篇
理论方法论   89篇
综合类   606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5卷第7章探讨了to on的含义。在相关研究和解释中,人们假定了一个前提:to on有存在含义,因而给解释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造成很大问题。如果不预设这一前提,这些问题本来是可以不出现的。亚里士多德关于to on含义的解释,基于他对希腊文einai一词的具体用法和基本句式的认识,基于他的范畴理论和四谓词理论。正确地理解他的相关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关于to on的看法,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22.
23.
"人的本质"是"人权"依附的载体,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决定着对"人权"理论的理解。因此,要想彻底批判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首先必须要对其逻辑前提,即对"人的本质"的先验预设进行"前提性批判"。而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又源出于西方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因此,"人权"、"人的本质"和"形而上学"三者之间,在理论上是一种逻辑上的包涵和承载关系。马克思在扬弃了形而上学及其视域下的思维方式以后,又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使"人权"有了现实的理论根基。马克思的"人权"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权理论和人权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4.
自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以来,“形而上学” 在西方传统研究中逐渐僭取了支配地位,色诺芬因不谈“形而上学”逐渐被冷落,不再被看作地位很高的古希腊经典作家。但我们并不能因《希耶罗》这篇政治哲学气味浓厚的对话,而抹杀掉它“形而上学” 的价值。施特劳斯和科耶夫的解读,凸显了哲学与政治方面古典派与现代(或说黑格尔) 派的争论,同时它还呈现出了掩盖在政治争论下的形而上学(关于存在和真理) 问题,并且我们惊异地发现,在现代性这场旷日持久的浓雾里,这个问题竟鲜未被真正地触及。  相似文献   
25.
随着经典的衰落,"文学性"的弥漫与诸多新文学形态的生成,经典概念愈益泛化,在多元文化激荡中重新确立"经典"的定义和内涵成为一种必然.惟此文艺学不仅要扩展研究视野,拓展研究领域,还要坚持研究的本土立场、问题意识、身份意识、语境意识和价值祈向维度,通过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的重构以及研究范式的转换,使文艺学在现实中重新获得话语权和有效性.文艺学何为势必要回到文学自身,研读作品、尤其是对经典作品的重新解读.此外,文艺学何为还要把诸如科技、市场、资本等因素纳入视野.  相似文献   
26.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述,对形而上学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其他学科是关于经验认识的研究,形而上学研究则是关于先验认识的研究;其二,其他学科是关于某一种认识的研究,形而上学则是关于认识本身的研究。这样的认识凸显出形而上学的专业性,使它与其他学科明确区别开来。如果认为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则应该依据形而上学的这种性质来看待哲学;即使认为哲学并不仅仅是形而上学,也不应该对形而上学的这种性质没有认识,至少应该思考,为什么它被看作是哲学的核心部分,是哲学史主线上的东西,为什么它是一部好的哲学史著作不可或缺的东西。  相似文献   
27.
形而上学是基于人力图把握世界的动机,从唯物主义的立场论述人在追求世界统一性和追溯世界最终根据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成果,即关于本质、规律、宇宙起源及神的学说,这对形而上学的实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8.
清末民初以降,一批翻译西方概念的汉字新术语应运而生,其间多有成功之作,却也有失当的案例。有些本是内涵明确而稳定的古汉语词,在借以对译西方概念的过程中,既抛弃了该词的汉语古义,也未与西义确切对应,又不能从词形推导出新义。"经济"、"形而上学"便是两个使用频率甚高的误植译词。今天我们有必要追踪误植发生的轨迹,探讨其在何种历史的及文化的背景下失足,以便总结教训,利于当下及今后中外术语对译的健康展开。此一梳理、辨析工作,当为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9.
们随着“新新人类”在东方地平线上的凸现,《大话西游》在大陆校园里一下子“火爆”起来,文章以后现代文化为诠释架构,说明《大话西游》在大陆一个变亚文化群体中地位的蹿升和“新新人类”的浮现二之间的关系,并借用《大话西游》中各色人物和自我分裂、至尊宝与普提的话语冲突,批判了现代性理性原则的形而上学,同时对“ 新新文化”的8个特质即世俗、媚性、独立、特行,稚嫩、直觉,同理和自残及局限性进行了解剖,文章力图把学院文化和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和世俗时尚结合起来,把严肃的理论工作通俗化。  相似文献   
30.
中西方形而上学具有共同的根源,都是人对自身包含的有限性与永恒性的张力关系的理论化觉解,是人对自身生命本性的反思。尽管中西方形而上学有共同根源,它们在形而上学的实现方式上却有重要区别。这种区别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形而上学理论的确立方式的差别,中国采取的是一种下学而上达的路径,从伦理开始而达于形上境界;西方采取的则是一种上学而下达的路径,从本体论开始而达于伦理学。另一个就是中西方人生命超越方式的区别,即从有限到永恒的通达方式的区别,前者是内在的而后者则是超越的。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中西形而上学实现方式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