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41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中国现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徐志摩一生都把爱、自由、美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但现实的残酷,个人情感生活的一再受挫,让这只无忧无虑的性灵黄鸸啼唱的却是灰色的人生。本文从现实和情感两方面的关照中,分析徐志摩诗歌创作所投射的人生惆怅,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72.
笔者主要从文学批评的角度阐述茅盾在中国文学上的卡里斯马地位,认为随着20世纪后期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包括茅盾在内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家的卡里斯马地位受到动摇,但如果从历史上看,茅盾曾经因为其对中国文学批评的杰出贡献而确立了其卡里斯马地位的话,那么在当下,茅盾依然可作为中国文学批评生发意义和秩序的重要源泉之一而具有当代价值,因而他依然是我们时代的卡里斯马,虽然由其所生发的意义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换。  相似文献   
73.
本文意在通过“徐志摩研究”这一个案剖析,对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纯粹思维模式,作一反思检讨。徐志摩作为一直有争议的诗人,对他的研究,较典型地表现了当代批评界某种共同的痼疾,即“三段论”批评模式、一分为二两极分离对立与线性割裂的思维模式。这种普遍思维模式还不仅仅表现在文艺研究的领域。本文探寻了它所以形成的历史的、现实的以及中外文化交合的肇因。随着这位诗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遭遇,本文勾划了当代批评界观念变迁的轨迹,八十年代后期以来逐渐疏离这种病态模式的某些可喜转变,并企盼民族心灵的完全康复。  相似文献   
74.
在现代中外文学交流的背景下,研究、总结泰戈尔泛神论的宇宙观和“爱”的哲学的人生观对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和创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阐述了中国现代作家接受其哲学思想影响的内在动因,并对其影响的复杂性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5.
传记文学作为一种兼具历史性与文学性的文体,成为读者的新宠。本文认为,在传记中复活传主形象是传记文学写作的起码要求,并以《新月下的夜莺——徐志摩传》为例,对传记文学的写作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6.
徐志摩致奥格顿英文书信的发现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洪涛 《齐鲁学刊》2006,36(3):116-121
徐志摩1921-1924年间给剑桥学者奥格顿的六封英文书信最近被笔者在加拿大麦马士德大学奥格顿档案中发现。这些书信透露了徐志摩与剑桥著名语言学学者、基础英语运动创始人奥格顿交往的许多重要细节,其中有:徐志摩曾向中国学界介绍奥格顿和理查兹的最新语言学研究成果;奥格顿和罗素曾邀请梁启超和胡适为“心理学、哲学与科学方法国际文库”丛书撰写介绍中国思想的著作,后来将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英译本收入此丛书出版;徐志摩通过奥格顿为松坡图书馆选购英文书籍等。书信还流露了徐志摩在遭遇丧亲与失恋的双重打击下的苦闷情绪。这些信息对于徐志摩在剑桥时期的生活、感情研究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77.
《欧游漫录》所传递的苏俄形象投射着徐志摩的政治立场与价值观念,记录了他苏俄观转变的心理轨迹。徐志摩基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价值理念对苏俄乌托邦提出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1920年代中国人对苏俄乌托邦的浪漫想象与革命冲动。其对中国政治道路、政治模式选择的仔细考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徐志摩为代表的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秉持的苏俄观和政治理念,在当时激进情绪鼓胀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注定了无地自由的尴尬命运。  相似文献   
78.
诗歌中的爱欲生死——罗赛蒂与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D·罗赛蒂与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性为切入点 ,探讨他们以爱为主题 ,贯穿其主要作品中的情爱、灵欲、生死等问题 ,并揭示他们个人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79.
徐志摩是十分强调诗歌音乐性的诗人。他的诗歌中体现的音乐性与他本人深厚的欧洲文化渊源是密不可分的。他的诗在内在音乐性方面表现出浪漫主义气质和唯美主义倾向,在外在音乐性方面表现出欧化的格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徐志摩诗歌的“志摩特色”。  相似文献   
80.
本文认为徐志摩清脱灵动的诗风源自于“流动”的效果。流动的美,是徐志摩诗歌中诗美的灵魂。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诗人对动态美的追求:一、跳跃的意象;二、化美为媚的形象;三、化静为动的手法;四、旋律流动的音乐美。徐志摩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一方面与他本人的内在气质与艺术追求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是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歌发展的自身规律所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