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汉代民间信仰和地方行政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民间信仰对地方行政施加的影响表现为普遍存在的任职地民众祠祀循吏的活动,这种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官吏起到激励作用,因而有时被国家利用而成为一种政府行为,但始终没有形成制度。到东汉时期这种祠祀活动已经突破了“循吏”的界限,渗透到其他领域。地方官员在处理救荒、断案等事务,遇到疑难问题时,亦常借助民间信仰的种种形式。不过,地方官员对民间信仰的态度还是十分谨慎的,毕竟理性行政是地方政治生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程朱理学在晚清的复兴久为学界关注,如倭仁等代表性人物已得到许多讨论。但是,理学复兴仍有复杂面相值得开掘,存在着时势、人事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交互。晚清其他朝廷重臣与理学复兴的关系不可忽视,如祁寯藻同治初年位居帝师,其施政作为有倡导理学之意。他于同治二年上奏澄清吏治,请求清廷纂修国史《循吏传》,并影响到该传的写作。祁氏影响下的国史《循吏传》取材理学著作《学案小识》,表彰具有理学思想背景的地方官员,体现出祁寯藻倡导理学的用心。祁氏学兼汉宋,同治初在朝与倭仁等理学名臣多有交往,呼应清廷上下推动理学的时势,以修史为举措,希望用理学振兴地方吏治。祁寯藻奏请纂修国史《循吏传》一事,提供了理解晚清理学复兴在实际政治层面运作的具体例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 :“公、廉”既是官箴的核心 ,也是古今社会衡量循吏的重要标尺 :“为政之道 ,莫若至公” ,“廉者 ,政之本也” ;进而论述了与“公”、“廉”密切相关的“正”与“私”以及“俭”与“贪” ,以便当代社会能更多地汲取古人行政理论的精华 ,从而使传统文化中的官箴为今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金史》卷一二八《循吏传·张特立》,第2773页:(正大)四年,拜监察御史。拜章言:"镐、厉二宅,久加禁锢,棘围柝警,如防寇盗。近降赦恩。谋反大逆,皆蒙湔雪,彼独何罪,幽囚若是。世宗神灵在天,得无伤其心乎!圣嗣未立,未必不由是也。"按,此段中点校者因"镐厉"后有"二宅"二字,故将  相似文献   
15.
循吏是明清社会行政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从政理念上,循吏忠以事君、恭以事长;清廉施政、治事安民;敬以处事、自律正己。其施政活动,强调可"弃官以全政体",他们劝课农桑,发展地方经济,勤政尽职,决断狱讼,使社会公平公正,教化一方,传承文化,造福黎民百姓。明清时期的循吏虽然人数不多,但其行为理念对当时社会发展还是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蒋士铨是清中叶极富盛名的剧作家,其剧作存世数量多,情节曲折,情感细腻,具极强的感染力.蒋士铨宣扬“万物有情”的情感理念,肯定男女之情的合理性.他的剧作以儒家忠孝节义思想为主导,同时又有着比较浓的佛道神仙思想.与之前及同时代的剧作家相比,蒋士铨对情的认识最为细致深刻,其剧作情感内含丰富,从多方面反映了他憧憬、追求、苦闷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17.
贵州自明代永乐十一年建省后,中央政府派出大量流官前往任职,这些来自中原和江南文化精英们,自觉地将中原汉族的儒家思想广泛地传布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遵循朝廷法令,保证地方行政的正常运作,即承担"吏"的职责的同时,又扮演了大传统"师"的角色,以"师儒"的身份积极从事地方教化工作,充分发挥了其培育人才、传播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吏品格与执法公正是儒法两家思考的重要问题。韩非“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思想,推崇法治的根本意义,强调官吏执法教民的治国理念。睡虎地秦简中出现的两种不同“吏道”思想,以及汉代循吏与酷吏的急剧分化,则揭示了韩非“以法为教”思想的终结。《说苑》儒法结合的“为吏之道”为执法公正提供了坚实的人道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西汉循吏文化、道德、政治三合一的特征 ,并从思想史的角度论述了这三个特征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者认为 ,只有对循吏的政治角色有充分的估计 ,才能正确把握循吏的文化、道德特征。文章还对学术界的某些观点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国历史和政治的特定传统,循吏既肩负了一种特定的"官"之职责,又扮演了一种独特的"师"之角色。在地方行政活动中,循吏通过其"官"与"师"的角色互动,积极推进了地方风化。由此,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一个特定渠道,也构成了中国古代行政伦理发展的一个特定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