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27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51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德勒兹通过对欲望进行哲学和政治学的阐释形成欲望微观政治学.他认为,欲望是生产性的,而非缺失性的.并以欲望为逻辑起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分裂症;一方面资本主义由于革命性的欲望冲破专制社会机器的编码,带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从法律、体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再编码,以驯化和引导欲望.这样欲望的解辖域化与欲望符码的再辖域化两方面的力量相互对抗,其结果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精神分裂症的出现.他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商品、资本等概念引向对资本主义文明机器下的欲望心理的分析,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为批判资本主义现代社会提供了全新的、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的理论视域.这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拓宽了新领域,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解放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2.
欧阳英 《求是学刊》2006,33(4):33-37
德勒兹的政治哲学是建立在差异哲学基础上的,他与伽塔里对“欲望”所作的政治分析,是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的最高成就之一。通过阐明精神分析的俄狄浦斯情结和精神病是一种准则化和区隔化,而欲望的流动、生产则是解区隔化和解准则化,德勒兹等人最终建立了一种“精神分裂分析”理论,以取代“精神分析”理论;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新的认识: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看作是一个从欲望生产转向欲望压抑、从解区隔化转向再区隔化、从解准则化转向再准则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3.
20世纪法国思想家德勒兹的差异哲学蕴含着颇为重要的后马克思主义维度和文化观念,近年来不断引发国内外研究者的理论关注.而差异与重复,生成论,解辖域化,光滑空间、条纹空间与多孔空间,千高原与块茎,褶子与游牧美学等一系列深邃奇崛的理念,是德勒兹及其合作者加塔利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观念,它们可以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注入了特殊的思想活力,构成了亟待探讨的问题框架,同时也生成了富于启迪性的理论增殖空间.  相似文献   
74.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倡导莎士比亚化,其中福斯塔夫式背景是他们这一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在后马克思主义诗学视域中,可以通过德勒兹的文学机器与效果装配的概念,重新审视传统英国文学两座高峰——莎士比亚与狄更斯,对莎翁的福斯塔夫式背景与狄更斯小说展开有别于传统定式的文学阐释,从一个富于当代学术意识的审美维度观照惯常被隐匿的景观,凸显德勒兹的文学观所蕴含的哲性诗学力量,启迪我们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的开放性理解,从一个侧面拓展与刷新外国文学研究与域外诗学理论的视界。  相似文献   
75.
德勒兹与瓜塔里从他们的欲望政治哲学出发,提出了"少数族文学"概念,并概括了少数族文学的三个显著特征,以表明它具有解辖域化的政治功能。卡夫卡关于"小民族文学"的思想观点影响了德勒兹,卡夫卡的创作也体现了少数族文学的生成性特征。  相似文献   
76.
法国哲学大师德勒兹著作等身,媒介哲学也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媒介哲学集中在生成理论、块茎思维论、感觉层次论三方面,对虚拟现实、电子媒介、媒介扩张等媒介传播的前沿课题都做了很有启迪性的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77.
"弱势"是德勒兹思想的重要概念,与其"生成"概念密切相关。通过对强势与弱势的辨识与分析,德勒兹清晰地揭示出弱势概念的本质内涵,这构成其弱势概念研究的基础。弱势概念是德勒兹进行文学、语言和电影研究的主要切入视角,通过对弱势文学、弱势语言和弱势电影思想的论述,德勒兹隐现地建构起弱势概念的思想谱系。弱势是德勒兹文学研究的关键词,语言的弱势化使用是产生弱势文学的重要前提。生成是定义弱势语言的重要因素,促成德勒兹提出"生成—弱势"思想。弱势电影并不强调再现,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成行为。  相似文献   
78.
79.
生态女性主义一词由法国学者迪邦娜(Franqoised’Eaubonne)在1974年所创,它结合了女性主义与生态运动的反思。生态女性主义虽然在西方已流行了30年,但是在华文世界中仍缺乏专著和较深入的讨论。电子女性主义(cyberfeminism)者哈乐葳(DonnaHaraway)提出以有机机械人(cyborg)作为未来女性主义的象征,女性主义者若需要启发的话,应该向前看,从科技和有机机械人的形象寻找启示,而非回到古老的属灵生态女性主义(SpiritualEcofeminism)。虽然两种女性主义看似大相径庭,但电子女性主义可以帮助生态女性主义走出自然/文化、人类/动物,甚至是男性/女性的二元思想。较哈乐葳的有机机械人和西方神话的女神,中国化的观世音更加适合作为生态女性主义的象征。从观世音出发可以发现,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转化生成与生态伦理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0.
德勒兹仍然坚持自己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断言,凸显了德勒兹与马克思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德勒兹认同于马克思,继承了其革命与历史的基本主题,并沿用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术语;同时德勒兹却通过政治隐喻的研究方法颠覆了马克思术语的原初内涵,从而导致了对马克思思想的实际背离.德勒兹之所以仍将自己视为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因为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应是一种决不妥协的拒斥,并伴随着强烈的颠覆性.他在不断调整中继承了68革命的某种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