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123篇
劳动科学   14篇
民族学   22篇
人才学   44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460篇
理论方法论   68篇
综合类   922篇
社会学   225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肖友光 《南方论刊》2004,(11):58-58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美国著名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内状态是个“黑箱”,只能利用外界的控制来影响人的行为。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是对其进行“解密”。一个班集体里,优等生、中等生、差生始终是存在的。面对个体的差异,要讲究育人的方法。热育人,要用思,善于施爱,用师爱去开启学生的灵智慧,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2.
张茂泽 《人文杂志》2000,(3):111-115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和<中庸>"至诚"本不同,其气性论和<中庸>"德性"论也不同.从性论角度看,<性自命出>篇不属于思孟一派,更接近荀子.或可说它介于孔子和荀子之间,为<荀子>性论的渊源之一环节.  相似文献   
993.
散文的"",即散文的立意或主题,是散文的灵魂,它包藏在散文的血肉之中,是散文美的第一要素.散文美的另一个要素是含蓄.<20世纪中国散文大系>体现了这两个要素,也体现了20世纪散文的嬗变.  相似文献   
994.
蒋昭阳 《兰州学刊》2007,(11):18-20
有关朱子性学的研究和论争一直是学界的热点和难点,其中争议较多的集中在以下几个大的问题上:属理,或属气?是形而上的,或形而下的?是本体吗?与理是相通,还是相同?朱子是性一元论,还是二元论者?在朱子的性学说中到底处于什么地位?论文的立意就是抱着这些疑惑,力图在朱子的文本中发现一点蛛丝马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立场.  相似文献   
995.
杨逊 《船山学刊》1987,(2):35-40
王船山在《读四书大全说》的《孟子篇》 (以下简称“本篇”)中,发挥并发展了孟子的思想,有的是撇开后儒的种种曲解、误解,恢复了孟学的原貌,而更多的是通过传孟、注孟,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他自己说的“六经责我开生面”“本篇”对程朱有关孟学的论述或注释,有所推崇,但也指出程朱特别是朱熹注孟太“疏略”甚至存在“差错”,或者“带些呆气”,“永得立言之旨”。如果说,船山平时是“修正程朱”,(嵇文甫语)那么“本篇”却主要是批判程朱。兹分述如一下:  相似文献   
996.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法”“德”并举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吸取,实现了困惑着中西方现代管理中“治身”与“治”两方面的文化整合;充分肯定中国管理“人”的作用,指出“人”的人我互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治理功能,并阐述“人”理念的基本涵义、运作机制、感通法则、感应能力以及道德的作用和特征。传统文化“专利”的“人”原理作为一种深刻的管理机制,越来越显示出其主体性的文化意义,既成为中国式管理,也成为现代人文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  相似文献   
997.
998.
复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非常特殊的一卦,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对中国文艺思想与创作启示颇多。宇宙混沌初开时天地之的创造精神,万物濒临死亡时一阳来复的生生精神,人在尘网中德性损伤时修美品德的复善精神,忘却物我差别而静默观物的观复精神,这些美的精神赋予中国文艺用之不竭的能量。古代画家取鉴复卦的美学智慧而挥洒笔墨,不仅画出自然山水之生态,而且造出无往不复之境界,进而追求灵之本明、圣人之高格,实现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复卦蕴含的美学思想对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建设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9.
张杰 《齐鲁学刊》2022,(2):5-15
孟子把人为之中善的一方面,提升至本原之善的地位。此“”即是每个人生来即有的“恻隐之”“羞恶之”“辞让之”“是非之”,这就是“四”。“四”是人类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四德”之“四端”,孟子的“四”由此成为善之原。“四”与“四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四”为“四德”之本,孟子的人性由此成为善之原。圣人自觉存率性而行,而普通人因欲望或名利等因素的迷惑丧失了“四”,这就需要借助媒介即人性的载体来完成存养性修养过程。孟子人性的载体即是“浩然之气”,它不但是善的天生材质,而且是义之原。普通人需要“养气”以“养”、扩充“四”以“尽”“尽性”。  相似文献   
1000.
、性概念皆是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核概念。董仲舒的人性论分为广义人性论和狭义人性论:狭义人性论认为只有中民之性才是性,它是对人的普遍本质的理解;广义人性论认为情也是性。这样,从广义人性论来看,人性是善恶混杂的、未成的气质之物,它是生存之本。同时,从具体存在的角度来看,生存之本是不仅有善、仁,而且也有否、坏,也是善恶混杂的气质之物。性二者同作为生存之本,所指相近,性是普遍性存在,是具体存在。但是在早期儒家那里,二者皆含气质,各自性质并不纯粹,相互之间区别并不鲜明。性本论突出了生存的普遍性特征,本论突出生存的具体性特征。具体性存在表现为人的行为,其中最重要的行为方式便是教化。教化即感应,教化不仅表现为具体人的活动,也离不开普遍本性为条件。由人所引发的教化与天然的普遍人性相结合才能成人。人性论表现了董仲舒对人的普遍存在的认知,而人论更偏重于具体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