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9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45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82篇
人才学   2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45篇
理论方法论   87篇
综合类   1117篇
社会学   96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本文试图勾勒出先秦至唐代山水自然美观念变化的历史流程与美学指向,并在此背景上澄清山水文学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作者认为,中国艺术中对自然的认识,从先秦历晋宋再到唐代,经过了正、反、合三个阶段。作者侧重运用纵向比较的方法,指出从晋宋到唐代山水自然美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满足自然景物的外在形式,到探究山水的内在意蕴与意趣;由物我并峙.转变为物我交融,情景合一;就美感认识层次而言,由属耳流目,极视听之娱,上升为怡神悦志,通过礼赞自然,获得对宇宙人生的审美顿悟。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将中西方审美情趣模式化,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考察两者的巨大差异,解说形成两种模式的深刻原因。作者认为两种审美情趣存在着许多互补性,但从中国艺术发展的背景上来思考,则尤其应注重采摄西方文化中强调冲突的阳刚之气,以滋补我们阴柔中和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4.
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佛教传入中国后 ,除了在义理上大力宣传以外 ,还更多地利用佛教典籍中大量的故事、寓言、譬喻、史诗等通俗易懂的形式 ,使佛教进一步走入广大的百姓中间。佛教的这些生动形式不仅为六朝正在兴起的志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题材、语词等 ,尤为重要的是 ,它们还在人生观、道德观、时空观、小说的情节、叙事方式以及奇特的想象等方面 ,对六朝志怪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抛开其宗教内容的话 ,可以说 ,佛教中的这些形式 ,是对中国文学的一大礼赠。  相似文献   
15.
审美直觉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哲学中直觉含义的界定.基于此,本文对西方哲学史中几种有代表性的直觉思想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朗格艺术知觉论与二十世纪几种艺术直觉观的进一步分析,认为朗格艺术知觉不仅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内容与形式、抽象与移情的统一,而且还是对它们的超越.相对于其他审美直觉观而言,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艺术直觉观.  相似文献   
16.
晚唐诗人李商隐,文名早就,诗人也渴望以己之才兴家展志,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然而终于“贤士失志”,志业一一终成画饼。加之早年家境影响下最初忧生意识的积淀,使得李商隐少年自许的骄傲逐渐退居一旁,生命意识开始潜滋暗长。间或从幽隐的心之角落,伸出敏感的手指,敲响了伤逝忧生的悲哀钟声。  相似文献   
17.
文学以文字符号传递信息,电视以视觉图像和声音传递信息。二者在传播介质上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在构思、创作上的整体差异。而这个差异首先表现在构思时的思维方式上。电视以一种区别于文学作品的构思方式──视觉思维进行总体构思和创作。  相似文献   
18.
《隋书·经籍志》代表着我国目录学发展时期的研究成果。它开列出唐代以前流传于世的总书目,论述了图书与人类的关系,描写了我国图书事业曲折的发展历程,记载着四部分类法的创立经过。它的主体部分各有侧重点地介绍经、史、子、集四类图书。如儒家经典突出其功效性;各类史书强调其分类情况与史官必备的条件;诸子百家分析其学说特征以及优缺点;大多属于文学作品的专集、别集、总集则阐述其创作者应具备的才能。它是文史研究与图书管理人员必读的书目。  相似文献   
19.
永田广志认为日本不是没有哲学思想及其历史,日本哲学思想的近代化必须依凭从“先进国”所进行的“移植”,这又与日本原有的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就不能不发生“变形”。就哲学思想本身的独立过程来看,这一过程还表现为哲学与宗教的分离。他有意从“自由唯物主义”立场探寻日本哲学史的发展轨迹,采用了唯物史观的研究立场和“泛化”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20.
《隋书·经籍志》著录了多少部古代书籍、合多少卷帙,史学界说法不一。具体考之于中华书局点校本《隋书·经籍志》实际著录情况,流行的三种说法均源于《隋书·经籍志》的本身记载的具体数字而缺乏应有的严密性。该书实则利用隋代国家藏书14466部、89666卷,经过删重补漏等加工整理工作,实际著录存亡书目及道、佛经籍共合7213部、59302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