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61.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网络恶搞已成为年轻一族展示个性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它冷视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注重仪式抵抗,张扬自我;另一方面,却又无法远离商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其宿命的归属只能是或趋向商业化,或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最终被收编的态势。从后现代文化的视角进行观照,“屌丝”从虚拟世界进入现实生活,自有特殊的话语环境和文化归路。  相似文献   
62.
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让网络传播具有传播时间、传播地点的随意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范围的无限性等特点。这种传播方式和模式的变革,让传播现象由于道德约束力的下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网络恶搞,正是在这样的传播空间滋生并快速蔓延的,其传播范围广泛,对社会道德体系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
扎西 《民族论坛》2006,(7):58-58
2006年年初最为火爆的流行语词非“恶搞”莫属了。如果说2005年诸如超级女声、梦想中国之类全民造星运动颠倒众生,把人们带进了狂欢的沸点;那么,2006年大众娱乐的焦点已经换成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春运帝国》和《武林外传》。这些如雨后春笋般突然冒出来的角儿,都共同带有某些极为鲜明的特征:用乾坤大挪移的手法颠覆经典与权威;以完全搞笑的形式对一本正经的主题进行近乎荒唐的解构;通过网络等新兴传媒进行传播和扩散;无厘头的个性批评大多迅速演化为参与广泛的大众娱乐活动。也许,我们现在要对“恶搞”下一个准确而全面的定义还为…  相似文献   
64.
恶搞,作为一种另类的话语实践,在创设的虚拟话语世界中通过话语混杂张扬了一种狂欢式的另类理性.在技术时代的娱乐性基础上,恶槁文化还彰显着草根性、宣泄性、解构性、对话性、二元性等多重话语质性;同时,恶搞话语在认真的荒诞中所隐蕴的喜剧思维和批判精神敷陈了其去伪存真后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的存在主义价值,但恶搞话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多元因素的影响也深深打上了流行文化和机会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65.
KUSO文化与网络群的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末,一个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惊天血案》的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作者以幽默讽刺的风格对某导影拍摄的影片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在网上受到热烈的追捧,引发了网络“恶搞”的浪潮。正如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背景一样,恶搞文化的流行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同时恶搞文化的流行已经不可避免地对整个社会、日常生活乃至人们的价值观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有的主流文化,面对网络恶搞文化的流行,排斥并不是主流文化明智的选择,相反,应对其加以融合和引导。  相似文献   
66.
《无极》一上映就备受关注,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这种关注从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和电影发烧友,延续到了整个法学界。著作权法中的关于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与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评论自由的冲突,再一次引起法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