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12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55篇
管理学   987篇
劳动科学   36篇
民族学   214篇
人才学   374篇
人口学   34篇
丛书文集   1768篇
理论方法论   388篇
综合类   5539篇
社会学   1545篇
统计学   38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668篇
  2013年   643篇
  2012年   720篇
  2011年   866篇
  2010年   755篇
  2009年   895篇
  2008年   1044篇
  2007年   688篇
  2006年   551篇
  2005年   476篇
  2004年   432篇
  2003年   340篇
  2002年   307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情感记忆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是激发写作主体强烈写作欲望的激活素.其特殊功能在于经过若干时间的积淀和发酵,由于某种契机进发出来,形成一种"应感之会"的创作情境.情感记忆是客观事物的"影像"在写作主体心灵中的一种信息储存,是不经意的.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就是对情感记忆多次提炼、反复酝酿、不断反刍后,融汇着理性色彩的第二度感情的升华物.  相似文献   
992.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当前随着社会转型,阶层关系出现诸多不均衡,如新阶层如何融入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中,阶层之间游戏规则不平等;目标与手段不一致以及阶层之间主观认识与客观地位的错位,其主要源于机会的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因而提出实现阶层和谐的路径探讨: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完善的阶层利益制约机制,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93.
根据"十六大"精神、面对新时期的教育任务,抓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的历史重任.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实施主体教育正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4.
译诗话诗魂     
诗意即译中之所失。”因此,译诗艰辛。1.理解阶段——准确把握诗意:诗意是诗的生命与灵魂。这是译诗的症结所在。诗精炼且多度,须慢咀细嚼以悟之。步骤有三:(1)吟读以知慨貌。(2)探索言外之意以把握深层内涵。(3)遁出现实,化入其境,译者变成诗中发言人,亲历其一切以把握诗意。2.表达阶段——忠实重现原作诗意。(1)先注重首要任务,忠实地再现诗意。这是译作成功与否的试金石。(2)提练整饰,使译作成为言简意赅的“音乐”。译者应精益求精,力争最大限度地理解并重现诗意。这是译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5.
村庄红白喜事中的人际交往准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村庄内部的红白喜事越来越成为村庄人公共交往的一种形式。村庄人在红白喜事中的人际交往不仅要遵循着“关系”准则 ,根据不同的村落社会网络关系相应采取不同的人际交往行动 ;而且要执行一定“人情”标准 ,从而维持着人际交往的连续性与平衡性 ;同时 ,村庄红白喜事中人际交往又要满足村庄人情感交流与社会互动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996.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会妨碍交际,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模糊语言。语言的模糊性不但不会影响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恰恰相反,正是词和句子的模糊性在交际中起了积极作用,才使得自然语言更具有表现力。但是,模糊语言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表现出它特有的语用功能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997.
表达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和政治权利,它的充分保障可以使立法更民主、科学和理性,促进和维护司法公正,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使公民更自觉地守法,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表达自由的实现要以保证知情权为前提和基础,要有宪法和法律、司法的保障,并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生活和民主政治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998.
《周易》讨论语言问题,虽然往往是零散的只言片语,但其涉及语言问题方方面面。由于中国古典文论素有"宗经"传统,因而《周易》语言观对其影响深远,尤其是"修辞立其诚"辞文"立象以尽意"等思想,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99.
"差序格局"的拓展性理解——行动单位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表述,成为描述"乡土本色"的关键词。但是,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差序格局所表述的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由此,对差序格局进行再解释,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一大关注点。学界所希望的理想结果在于,通过对差序格局的再解释,重新认识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并在此过程中,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概念。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关系等视角,在对差序格局的重新理解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毋庸置疑,这些理解,未能在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力图使差序格局概念的"普世化"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研究路径,远没有达到把握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目的,差序格局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从而使之成为具有足够强的解释力的普世性的概念。这三篇论文在领会差序格局概念的内涵基础上,结合对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度理解,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这个研究路径出发,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理解。以行动单位的视角来理解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不仅继承了差序格局所内含的中西社会结构比较的视野,而且,更进一步,从"乡土中国"时代的中西比较进入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区域差异比较;行动单位的视角,不仅打破了对差序格局概念下的乡土中国的想像,而且,还在村庄研究的论域中,结合了村庄结构与村庄关系的分析;而对于鲁西南小亲族主导型村庄的个案素描,则是对行动单位这一分析框架的具体展示,并揭示出当下的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000.
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而其晚期美学更为关注个体主体性和心理情感本体问题,这一方面是出于其“文化心理结构”、“建立新感性”等美学命题和思想的逻辑延伸,另一方面是基于对原典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所作出的某种理论调整和更新。李泽厚希望通过熔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于一炉的“新马克思主义”的建构,为中国当代哲学、美学思想开辟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