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8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8篇
社会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247-251
当下新锐导演李蔚然的电影实践和艺术风格呈现"山寨文化"、"恶搞"特色,尤其是他的电影处女作《决战刹马镇》呈现了导演对喜剧片的特殊理解,如把恶搞、山寨等后现代喜剧元素淋漓尽致地运用到剧情和演员的表演中。这种将商业、创意、戏仿等完美结合,实现了"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游戏喜剧效果,为喜剧电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同时从电影的角度为大众文化的审美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2.
近年来,戏仿类短视频越来越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表达权利诉求的舆论场。由于戏仿类短视频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掌握着新媒体技术的青年网民为受众,使得它在体现文化内涵时具有与以往的亚文化载体不同的特点,即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作为青年亚文化意见表达的工具、商品以及文本。“戏精牡丹”系列是戏仿类短视频的代表性作品,集中体现了意见表达的三重复合形态。首先,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工具形态记录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文化环境。其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商品形态建立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认知,维持群体认同。再次,通过戏仿类短视频的文本形态表达抵抗话语。戏仿类短视频是青年亚文化群体借助新媒体技术,以戏仿的方式达到与主流话语的换位思考,提示了从“抵抗”到最终“和解”的可能途径,体现了“亚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63.
杂带"油滑"的《故事新编》创作时间跨越13年,此间,鲁迅经历了一个由新文化运动旗手到颠沛民间甚至是众叛亲离的荡激过程,其创作心态和艺术手段也必然随之经历变化。油滑,符合这种人生转变时期的心理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仿拟了浙东民间戏曲"的二丑艺术",但却有利于保持韧战者的心理优势,同时也表现了鲁迅作为文化先驱的"无情面地解剖自己"和类似玩世不恭的"捣乱"与自嘲。循此理解,关于长期存在的《故事新编"》油滑"争议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64.
约翰·福尔斯在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戏仿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化史,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及其在英国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经历的一系列根本性变化,揭示了当代社会如何从维多利亚时代演变发展而来的规律和过程。  相似文献   
65.
民俗与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当今的数字媒体化时代仍与人生活生息紧密相连。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第五工作室主任顾黎明在批判性的人文关怀基础上,以独特的手法解构传统符号,自开一类油画表现的新神。从运用抽象手法编织马王堆帛衣的碎片,到"戏仿"木板年画重塑传统门神,顾黎明化古调为新声,赋予失去生活依附的古老艺术形式以新的生命。"顾黎明借用门神,来叩中国油画之门。如此以中国式符码,来造油画的中国意趣"(许江)。其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台北国立美术馆、韩国及俄罗斯国立博物馆等地都有过多次精彩展出。  相似文献   
66.
约翰·厄普代克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最重要、最多产和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在其著名的短篇小说《A&P》中,他创造出了萨米——这个与传统骑士文学中骑士形象大相径庭的新骑士形象,这是厄普代克对中世纪骑士文学的戏仿.通过与骑士文学的对比研究和对萨米这一形象的文本分析,探讨了《A&P》对骑士文学戏仿的创作特征,并总结出了新时代创作中的新骑士形象:背离传统,暧昧不明,非黑非白,看似勇于担当,实则自私自利;看似绅士风度,实则欲念熏心,缺乏道德标准,没有自我约束.  相似文献   
67.
戏仿是互文手法中的一种,通过对源文进行戏谑性模仿来实现作者自己的目的。柏拉图的《会饮篇》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礼赞爱情的诗篇,美国作家雷蒙德·卡弗在小说《讨论爱情时,我们说些什么》中通过对《会饮篇》进行结构与主题上的戏仿,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深刻变革带给人们的精神痛苦以及对于寻求真爱的迷惘。  相似文献   
68.
新世纪《三国演义》影视改编主要有仿作型、戏仿型和滑稽反串型三种类型,三种改编都是对原著的创新与再生产,蕴含丰富的文化创意内涵。仿作型作品是在延续原著创意的基础上开拓出新的路径,使之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戏仿型作品解构了原著的光晕、权威性、主题意蕴、人物形象等,但其解构不是最终目的,而是重构的起点,重构文化内涵是其最终指向;滑稽反串型作品不以延续原著文化内涵为目的,也不以解构原著内涵为宗旨,而是选择性地复归原著内涵或另构文化价值。但无论哪种改编,其创意都必须符合原创属性,并且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69.
著名的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英语作品《洛丽塔》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阿娜贝尔.李》的戏仿。作者先重构了一个场景,在后来的叙述中又将这场景一一颠覆。作为场景中的经典元素水、偷窥和爱情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水是非理性的象征,而偷窥则抑制着非理性,使其回归理性,作者通过这个另类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怅惘。  相似文献   
70.
乔伊斯通过使用圣经戏仿,或直接引用,或采用反讽的手法,加强了《尤利西斯》戏谑风格,重塑现代西方人扭曲空虚的心态。由于小说思想与主人公间的冲突性,《尤利西斯》与《圣经》间的关联性变得晦涩难懂。本文以乔伊斯的原版《尤利西斯》(1986年出版),萧乾、文洁若翻译(1994年出版)和金隄翻译(1994及1996年出版)的中译本为研究文本,对其进行研究。试图通过解析《尤利西斯》对《圣经》的戏仿,从而更好地理解乔伊斯的原本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