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68篇
人才学   2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45篇
理论方法论   74篇
综合类   1189篇
社会学   123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明代 ,湖南戏剧创作尚处于兴起阶段 ,出现了一位重要的南杂剧作家———许潮。他的杂剧合集《泰和记》大都取材于历史文人典故 ,借以抒情 ,寄托理想。其戏曲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对元杂剧体制进行的全面革新 ,促成了明代杂剧创作的再度繁荣。他与另两位戏剧作家龙膺、李九标的创作共同促成了明代湖南戏剧创作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电影产生、发展的历程以及与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比较中阐述了电影艺术的结构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从民俗文化学的意义上说,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戏剧与北京的民俗文化表现为一种互动关系,一方面是民俗活动需要戏剧的参与,戏剧融入到民俗文化中;另一方面是民俗对戏剧的渗入,梨园的演出习俗就是其表现之一。同时,民俗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戏剧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戏剧翻译的标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译文的使用目的决定了不同体裁文体的翻译应遵循不同的翻译标准。本文分析了戏剧翻译的特点,提出戏剧翻译应以功能对等为原则,以原语和译语观众能获得大体相同的反应为标准,并探讨了为达到功能对等需对译文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5.
好风凭借力     
易子 《民族论坛》2003,(9):35-36
“在我的案头,摆放着一份来自木鱼坪民间木偶戏第五代传人吴元全写的申请报告,……希望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对青黄不接,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民间木偶戏艺‘吴家班”给予关注,支持资金购买服装,并想培养8至10个接班人,使吴氏木偶戏不致失传……这是一份含泪的申请报告……饱含了一代民间艺人保护祖国古老文化传统的渴望。”(《楚风巫舞今尤在》王成均郭安民《民族论坛》2003年第七期)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呼声日益高涨的近几年,此类内容时常展现在我们眼前。然而,我们极尽呼吁,也难以隔绝外面“精彩世界”对年轻一辈的引诱,于是我们除了和老一辈艺人们一起叹息,真不知还能为其干点什么……然而,近段时间,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某种希望,却无奈其主角希望低调处理。我们尊重他们的选择,凭借下面这几段简单的文字,希望能给众多关心民族民间文化的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孙逊 《老年世界》2007,(22):26-26
我国传统戏剧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造型艺术,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经过历代艺人的长期实践,精心创造,从而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独特脸谱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时下,戏剧脸谱已成为收藏佳品,正被越来越多的收藏家所追捧。  相似文献   
17.
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展演的新创剧目在题材上有向政治剧和底层生活剧集中的趋势。政治剧都以历史剧的形式出现,多表现凶险的政治强力和善良人性及人类基本正面价值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底层生活剧则都在当前的时空中表现社会、经济、精神资源严重匮乏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实况。剧作家对这两大题材的开掘和表现在思想上超越了以往的深度,在艺术上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它们标志了新世纪以来戏剧创作基本的取材方向和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白先勇尝试运用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技巧——意识流创作手法始于与台湾大学外文系同学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以后,随着作家自身经历的变化和对意识流创作理论认识的深入,其笔下意识流这一创作手法呈现出鲜明的“模仿试睑一成熟定型——在扬弃中提升”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特殊判断句“S(+是)+N(的)+便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开始,汉语新出现一种介绍人物姓名、身份、职业、籍里等的特殊判断句"S( 是) N(的) 便是"(N代表名词表语).文章从语法、语义、语用、用词搭配等多方面分析了这种特殊判断句所具有的固定性的特征,认为这种特殊判断句是一种形式上高度格式化的主要用于自报家门的舞台语言.在这种特殊判断句的来源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不一样的观点,认为这种特殊判断句不是汉语与蒙古语等阿尔泰语的判断句相融合而产生的叠加式,它的出现主要是历史继承和汉语自身随戏剧文化等因素影响而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少年时代,在故乡绍兴看过不步家乡戏,曾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一直念念不忘,甚至离开故乡后,在自传体小说《社戏》中还写到,“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