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5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在他的多部长篇小说中创作出了一系列"自然人"的形象.霍桑笔下的"自然人"形象,都生活在远离尘嚣的自然世界里,他们蔑视清规戒律,热情地追求自由,与道德沦丧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罪恶格格不入,代表了和谐的精神和力量.他们虽有统一的性格特点,但其命运却不尽相同,而从这种差异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作家关于"自然人"的思想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2.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佛法东渐,经论先行,戒律的传译相对滞后。自朱士行开西行求法先河,直至唐宋,中土僧人骆驿不绝踏上西行求法之路。论文以中土掀起的两次西行求法热潮为中心,考述其中求律僧之经历与成果。  相似文献   
63.
僧祐在南北朝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佛学思想立足于其弘法护教的宗教实践,是对南北朝佛教生存、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回应。僧祐的佛性观维护和巩固了佛教信仰对象的神圣性,强调了佛与众生之间的联系;其心行并重、以制心为始的律学思想已经具有了融通大小乘律学思想的萌芽;而其天竺地理中心观和夷比夏优文化观则是其弘法护教实践的反映。僧祐的佛学思想既是南北朝三教之争的缩影,也从侧面反映出魏晋以来佛教主流思潮由般若性空之学到涅槃佛性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64.
65.
通过对“个人戒律”的分析,阐述了“个人戒律”的重要性,旨在让足球运动员了解足球竞赛日趋激烈,对抗性日趋增强,对队员的身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现代足球的竞技特点,就必须遵循“个人戒律”。  相似文献   
6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戒律与礼制在观念、制度、生活等层面,体现出彼此“同一”与“差异”的“文明对话”。魏晋南北朝时期僧人与儒士将中国本土之礼仪制度与佛教的戒律仪轨互相类比、诠释,通过“以礼比戒”“援礼义证戒”等“以礼释戒”的阐释过程,出现“格戒”的现象。同时,这一时期的佛教通过翻译律典、制订中国僧制,树立“戒礼有别”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