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99篇
社会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先秦时代,"齐"与"斋"表"戒洁"义时是通用的。"斋"从古"齐"字分化出来的时代可能是商代后期至周代前期,至少在春秋时期已投入使用了。到了西汉,表"戒洁"义的"齐"为"斋"所取代。因而,表"戒洁"义的"齐"和"斋"使用的断代界定大致可以标示为:齐(周代之前,不含周代)→齐/斋(先秦)→斋(西汉及西汉之后)。  相似文献   
12.
在张爱玲的笔下、李安的镜头里,爱国志士被扭曲为为情所迷的荡妇,这绝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它不仅亵渎了英烈的在天之灵,而且触犯普世伦理——家国大义、民族情怀。国人对《色-戒》的热捧,意味着公德的沦陷、民族底线的失守。《色-戒》折射出的错乱价值观值得国人警惕。  相似文献   
13.
过去注家解释《天问》"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四句字面意义基本准确,但是不能定为何人何事,仍是不得其解,根据这四句在《天问》中的语境和历史文献考证,可以确定为周公故事。  相似文献   
14.
《色·戒》是张爱玲后期创作中最精彩的一部小说。对《色·戒》一题中“色”与“戒”进行了解读,“色”指“美人计”,也指“美人计”中出现的种种色相,“戒”指钻戒,也指戒心。比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不可忽视的表现手法。以奇崛冷艳见长,使表达更加丰富、透彻,使事物的状态得到更具冲击力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戒文发展至两汉时期,与先秦相比,类型上更加丰富了,尤其是反映着汉代人的家庭观念的家戒文篇量更是引人注目.本文拟就戒文在汉代的这两大特点进行共时的探索研究,以期对此时期戒文的自身文体特点和时代特征有较为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荀悦《汉纪》思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编纂目的的支配,荀悦《汉纪》的思想重在天命与人事关系的阐释。它的自然天道观是“天人三势”说:既承认“天数大极”,又认为人事可以致功。它的政治观是“任天命而尽心力”:既肯定天数与政事的关系,又注意政治得失中的人为因素。对历史发展形式的看法,既取五德终始说以明汉“得天统”,又取三王之道循环论以证汉应行“忠政”;对历史发展动力的看法则肯定天数神祗,又肯定人谋才略。它认为史学的职能在于监戒、软化和致用。  相似文献   
17.
南宋《岁寒堂诗话》“韵”、“味”诗学审美范畴的品质与关系有着丰富性和复杂性。二者与气、格、意、情之间联系紧密又相从相生,以此为基点,我们得到了这部诗话新的的美学意义:诗话明确了诗味追求的途径,对宋诗学格韵理论进行了新的实践,同时用“中的”理论正确指导创作,扭转了批评时风。  相似文献   
18.
五代吴越国高僧永明延寿是唐宋之际中国佛教转型时期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与事迹对吴越佛教乃至中国佛教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考订永明延寿的有关生平史料,择取其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西湖"官钱放生"、天台习禅与课诵<法华经>、与钱王之密切交往等事件及其融合会通的思想主张,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及视角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永明延寿与吴越佛教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牟子“归苍梧”,居住在漓水与郁水交汇的苍梧郡治广信城,与苍梧太守交好,又多与人交流和激辩。于是苍梧因牟子《理惑论》而成为佛教东传圣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佛教的初传,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较陆上丝绸之路为早。牟子的诞生、《理惑论》的深远影响及“云山古佛场”的美誉,使拥有众多名刹古寺的梧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年佛城。  相似文献   
20.
六众比丘是早期僧团中比较重要的人物,他们的事迹与早期佛教戒律的制定有很大关系。通过梳理六人身份与事迹,分析汉译佛教广律中所载六人的鲜明个性及与之相关的制戒因缘,同时考察六人作为释族比丘的重要成员与提婆达多破僧这一重大事件的关系,有助于了解早期佛教史尤其是佛教戒律起源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