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129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208篇
社会学   1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相较于《国史大纲》而言,钱穆所作《秦汉史》受到的关注要小得多,甚至钱穆本人对其亦一度未曾多加留意:一来此书未能终编,书中对东汉内容并无关涉,只能称为"半部"《秦汉史》;二来此书本不为读者而作,实为课堂讲义性质,故而不以史实叙述见长,而以思想文化为主脉贯通始末,对读者进行提纲挈领式的指引,其中诸多创见颇具启示性。  相似文献   
72.
最早的春节相传,中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立后,此习俗便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最早的春联春联的雏形是古代的桃符。战国时每逢过年,人  相似文献   
73.
郭开亡赵     
梁绍辉 《老年人》2013,(11):39-39
历史发展有他自身的规律。时至战国末年,天下统一之势已成,六国也就不能不灭亡了。但各国灭亡又有它自己的具体原因,而赵国则亡在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郭开手上。郭开是赵王身边的嬖臣。所谓嬖臣,就是讨好卖乖、献媚取宠而得主子欢幸的小人。郭开生与廉颇同时,最忌廉颇之功,更畏廉颇之直,早年依附赵国太子诋毁廉颇。后廉颇以假相国领兵伐魏,取得繁阳。  相似文献   
74.
春秋战国是后人津津乐道的人性解放时代,思想自由时代。然而被人们忽略的是,这个时代又是大一统思想的成熟阶段,君主专制制度的奠基阶段。正是这个时代的改革运动,催生了秦始皇这样专横强大的专制君主。如果说春秋战国是中国的思想启蒙时代,那么它启的不是民主之蒙、科学之蒙,而是专制之蒙、迷信之蒙。因此,春秋战国时代不是中国上升的开端,而正是中国历史下陷的开始。  相似文献   
75.
战国时以"雎"字为人名于通行的历史著作及中国历史人名辞典或作"雎"或作"睢",歧异迭出.尽管当前通用作"睢",但如果考之于古代人名用字规律、史书中此字的异文情况及古代学者的音注,可知"睢"当为"雎"之讹误字.  相似文献   
7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秦汉史研究,大致可以20世纪90年代上半叶为限,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术界致力于拨乱反正,纠正以往研究中"左"倾思潮的影响.一方面,研究仍主要集中于社会形态和性质、土地制度、农民战争等问题,并出版了大量总结之作;另一方面,史学界开始重新探求历史学的定位、界限和方法,西方史学理论和方法开始引进,并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强烈冲击,中国史学工作者的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77.
新旧因素交关的战国时代,其人口流动状况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笔者根据相关史料,对这一现象作了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同时对当时社会的剧烈变动状况也进行了适当的论述,进一步提出战国时代的士、农、工商业者的流动有其本质的原因,即土旷人稀的自然状况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保障,私有制发展不彻底使个人流动显得很容易,宗法制和血缘关系的破坏为个人谋生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8.
战国中晚期文化学术思想的总结与综合成为历史的潮流,这种总结与综合表现出多种类型和形态:有同一学派内部不同分支思想的综合,有主于一家吸取它家思想成分的综合,有某专门领域学术思想的综合,有企图兼取百家构筑新思想体系的综合。此外,尚有超越于学派之上以政治实用主义的"王治"为主旨,兼摄诸子、融会百家的先秦杂家的综合等等。诸子百家各学派及其著作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综合类型和形态。这种总结与综合,一方面是对整个先秦时期文化思想学术成就的重新梳理,另一方面是在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历史形势下文化学术思想重新建构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79.
我国有着悠久的手工业发展史。中国古代灯具作为手工业的经典,以其精巧的工艺和绚丽的色彩令世人瞩目。中国最早的灯具始于战国,由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豆发展而来。战国晚期开始,封建贵族把灯具视为重要的案头实用雕塑品,造型日趋考究华丽。秦朝的灯具出土不多,但《西京杂记》卷三中记载“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则足以说明秦代铸造的灯也是极其华丽的。到了两汉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灯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灯具制造工艺又有了新发展,其形状、种类、质地都更加多样,且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性,使灯具艺术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80.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通假”的定义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对战国简牍文献中的通假现象的考察,发现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分别记录了一对同源词的情况。阐述了战国简牍同源通假所揭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