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丁文霞 《江淮论坛》2007,(5):169-173
论文围绕戴望舒诗歌意象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第一部分从戴望舒诗中的意象“泪”入手,从具体的诗歌作品分析中,指出其诗歌感伤的特征;第二部分分析意象“梦”,在“梦”里,既流露出诗人对前途的迷茫,又寄托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第三部分从诗人对意象“水”的选择,看出诗人的个性气质,以及在时代潮流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43.
论戴望舒诗歌中的女性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是戴望舒大多数诗歌抒情的对象。通过对美感部位的具体描绘和天青色的巧妙运用 ,他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朦胧感和不确定性的女性意象。这些女性意象既是他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外化物 ,更是他主观心灵客观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44.
戴望舒诗歌的情绪特征及其抒写状态是悒郁的,诗境清丽淳厚,二者和谐如一,形成戴望舒诗歌抒情品格的基本向度.诗人以悒郁真淳的心灵存真式抒写完成了"人世写实"的艺术,极具个性价值.  相似文献   
45.
古巷     
新事物取代旧事物,这是被现在生活原则所默认的,人们总是欣然去接受新鲜事物,渐渐遗忘了旧事物,被遗忘的就会慢慢消失,无声无息。中国古巷,这个字眼反复出现在我们所学过的古诗或者现代文里,就如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或者是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戴望舒那条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个字眼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无法言语的意味,轻  相似文献   
46.
诗人戴望舒把中国旧诗的意象和西方象征诗派的朦胧意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表现与隐藏之间,有节制地把感伤忧郁的内在诗情幻化到《望舒草》中,谱写了一本具现代派意味的、无韵散文化的自由诗集。  相似文献   
47.
叶李 《江汉论坛》2007,(11):141-142
崇文书局2007年5月出版的刘保昌先生新著《戴望舒传》,以一个诗人的个人生命史,一种"别一抒情话语"的形成及发展史,穿越岁月的烟尘,激活了我们的历史记忆.在中国新诗经历了蹒跚学步的起步阶段和20世纪20年代的初步发展后,执着于诗歌梦想的诗人曾经这样用整个生命去吟唱与探索;中国新诗在30年代就曾经绽放出这样的华彩和拥有这样的荣光.  相似文献   
48.
孟晖 《理论界》2008,(2):149-150
戴望舒是20世纪上半叶杰出的天才诗人、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本文对戴望舒“诗情”的特点和其思想文化背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戴望舒对诗歌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其自由主义立场。他的创作实践从注重诗的音韵、转向对“诗情”的不懈追求,作品含蓄内敛,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49.
戴望舒前期诗歌内在精神的指归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 ,在寻找和流浪之间 ,在逃遁和无可逃遁之间关注和探寻 ,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内质和风格  相似文献   
50.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道路,是从沉郁到振奋,从振奋到低沉,这种创作道路,形成了诗人的诗歌创作风格是忧伤、悠长的境界,灵巧、晶莹颤动的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