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12.
对抗记忆:评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家》中呈现了关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记忆,这段记忆是不同于美国“官方记忆”的“对抗记忆”.在官方的记忆中,人们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生活安定、富足,然而莫里森提供的“对抗记忆”却显示,对于非裔美国人而言,无论是关于“家”的记忆,还是个体成长的记忆,都充满了创伤.他们被排斥在“美国梦”之外,身处无“家”可归的绝望中,他们甚至无法支配自己的身体,不得不接受身体被利用和被践踏的残酷现实.不过莫里森提供的“对抗记忆”并非只是灰暗的,非裔美国人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乐观地生存让人看到这段记忆中的亮色.对于莫里森,在记忆领域展开争夺战至关重要,这关系到非裔美国人在美国历史中是否被遗忘或者记住.  相似文献   
13.
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上取得的成就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她善于运用时间艺术使然.在她的作品中,时间对于叙事,既是对象,又是手段.她的作品通常取材于美国黑人历史,并通过史实性的陈述与细节描写,构建"对时间的叙事",显现出史诗般的恢弘.同时,通过对"作为叙事的时间"形式的探索,即多变甚至反常的节奏、非线性时序和多角度叙述等技巧的运用,建立极度富有弹性和张力的虚构的叙事时间.对时间的叙事与作为叙事的时间完美结合造就了莫里森作品中史实与故事辉映的特色,使她登上了文学创作的巅峰.  相似文献   
14.
《宠儿》与《紫色》是托妮·莫里森和艾丽斯·沃克关注黑人女性在种族、性别、阶级等压迫下生活状态的代表性作品。文章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文本解读,比较分析莫里森和沃克对黑人女性身份问题的关注,并进一步探讨在种族和性别压迫下黑人女性的身份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15.
作家莫里森的身份定位是黑人、女人和美国人.作为一名黑人,莫里森从家庭、黑人学校和社区汲取了丰富的黑人民间文化养分,并将这一民族传统的精髓发扬光大.作为一个女人,她关注历史和现实中的黑人妇女,塑造出敢于反抗不公社会、打破歪曲原型、实践本真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同时,美里森又是跻身主流的美国文学大师,双重意识、两种话语在被经典化的美里森的夹脑中角逐.  相似文献   
16.
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以“弑婴”为中心事件,以一种残忍的方式诠释了奴隶制摧残下的三位女黑奴畸形的母爱.分析非裔母亲身份的构建过程,可突现母爱的缺失和变异并不是非裔母亲自身母性的沦丧,而是万恶的奴隶制所造成的伤痛.作品褒扬了非裔母亲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为追求自我主体性所表现出的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世界里,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及少数裔民族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的现实引起了不少美国黑人作家认真严肃的思考,促使他们为保持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而积极创作。托妮.莫里森就是其中颇有建树的作家之一。通过对其代表作《所罗门之歌》中的人物特征及写作风格进行解读和分析来探讨其文学创作中蕴含的独特的非洲文化魅力以及对美国非裔族群命运的深刻思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爱》描写了20世纪美国一个中产阶级黑人家族的兴衰和家庭成员间的矛盾纠葛.小说通过家人、当地人、外来人三个叙事视角塑造了比尔·柯西完美的形象,建构了一个权威符号;又通过桑德勒、L的视角以及克里斯廷与留心的和解三条线索瓦解了这个权威符号.通过对这一权威符号的建构和瓦解,作者塑造了比尔·柯西这一立体、丰满的中产阶级黑人形象.  相似文献   
19.
析托妮·莫里森《宠儿》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宠儿》中独特的叙事结构进行尝试性分析。笔者认为 ,《宠儿》中的叙事结构是不平衡、无标志、循环和重复的。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深化和拓展了小说主题 ,体现了莫里森精湛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20.
以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与《最蓝的眼睛》中三代黑人进行连贯分析后指出,他们在白人社会饱受创伤,心灵扭曲变态的共同命运反映了美国黑人在白人主流社会中普遍的心理历程;不健康的心理也使上代人不能给予自己后代以良好的家庭影响,这暗示了相同悲剧将会不断上演的可能性。他们共同的命运揭露了美国白人社会民主与人权的虚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