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21.
刘青 《社会科学论坛》2005,(1):47-47,160
地方报社资料室的藏书建设必须能反映和体现该地方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使图书资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报社各个部门的需要,充分发挥图书资料在办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正>翟润书,1927年生,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曾先后供职于冀南画报社、河北画报社、河北日报社、河北省新闻出版局等单位,现已离休。他早年潜心于民间年画创作,《选种图》发表与1964年《美术》第一期;国画《鸭子》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他书画俱佳,书法作品参加全国第一、二届书法篆  相似文献   
23.
宣传报道档案是新闻单位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挥历史报纸档案资料价值,数字化历史报纸档案势在必行。福建日报社历史报纸数字化工程顺利实施竣工并投入使用,是福建日报适应大数据时代宣传报道档案的重大变革,是报纸档案保存和利用方式的重要飞跃。数字化具有信息化、网络共享化、高效化等特点,是信息化时代媒体档案的最佳载体,它标志着历史报纸穿越时空的传播与永久保存,进一步加强了福建日报社宣传报道档案的管理工作,也为其他类别的历史档案数字化实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24.
我的职业生涯有两个"第一年"很要紧,工作的第一年和做经理的第一年. 毕业后我在报社做图片编辑.当时,每天下午五点半电视上会播"圣斗士",我是个动漫迷,每天下班时间一到,招呼也不打拎起包就往家跑.  相似文献   
25.
《贵州统计》2009,(5):4-10
同志们:多年来,统计系统宣传机构、新闻媒体和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辛勤工作,开拓创新,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读经济社会形势、传播统计信息、引导统计工作、普及统计知识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统计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统计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6.
报道的艺术     
文君 《人才瞭望》2009,(9):81-81
由于某企业为市里的经济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市领导责成报社对该企业老总进行宣传报道。于是,报社派出一名资深的记者到老总童年生活过的乡村挖掘素材。  相似文献   
27.
在当前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报社内部的新闻档案已经有了规模,如果按照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很难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逐渐成为主流的今天,建立报社档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势在必行。但是,许多报社。尤其是中小报社,对于档案管理仍然局限于手工录入或者保存以前的报纸。这样做不但效率低下,查阅不便,而且还会面对纸张被腐蚀等风险。  相似文献   
28.
为纪念中共中央《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发表30周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中国人口报社和大众摄影杂志社联合举办“阳江杯”中国人风采——纪念《公开信》发表30年摄影展。详情请查看中国人口网/CFP视觉中国/人民摄影网/蜂鸟网等。  相似文献   
29.
(一)记得曾在报社的一段时间,工作节奏非常快,从采访、撰写、划版、“拉黑码”,到送印、校对、出清样,道道程序连轴转,天天工作到夜里十二点钟。报社有位家住苏州的编辑,喜欢昆曲,写清丽如昆曲的小资文章。入夜,我俩在电脑前工作着,永夜难消。在那个惹人伤情的暮春初夏的夜晚,他的电脑轻播昆曲《游园惊梦》一折,清丽流远的水磨腔令人神思恍惚,仿佛回到那宽带阔衣、环佩叮咚、云鬓高耸的明清时光里,我再也没有心思吡侍弄劳形的案牍之文,倒渐渐沉浸到《牡丹亭》的一些旧事中去了。也是在暮春初夏的夜晚吧,窗外竹影萧萧,枫叶瑟瑟,没有电灯,一盏…  相似文献   
30.
王慧骐 《华人时刊》2012,(Z1):102-103
认识并记住一座城市,有时候可能就因为那里的几个朋友。比如靖江,那座美丽的江畔之城,在我的眼里,她就是一方文学繁茂的热上。自然,这个认识的形成,也来源于我的几位同窗和好友。最早知道靖江,大约在1980年前后。那时我还在扬州师院中文系读书,因爱好写作的相同志趣,熟识了几个跨年级的同学,这其中有低我一届的苏徐,低我两届的祁智,他们都是靖江人。彼时的靖江还归扬州管辖,地理位置上处于苏中,故而兼有苏北的豪放和苏南的细腻。这在苏徐的身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