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83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1.
王华英 《理论界》2009,(6):101-103
技术拜物教是技治社会的特有现象,而弄清技术拜物教产生的原因则是正确认识技术拜物教的基础.本文在拜物教概念及马克思三种拜物教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拜物教的丰富内涵,阐明了技术拜物教产生的深层原因即西方追求本质的思维方式、直接原因即技术观、社会原因即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合理性的需要和时代原因即技术作用的凸现,关键原因是资本拜物教,这就为去除技术拜物教、还技术以真面貌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景观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发展的新阶段,是景观社会中资本统治的新形式,也是拓殖入人们欲望中的暴力拜物教,其具有颠倒性、被动屈从性和虚假性的特点。德波的景观拜物教理论抓住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现象,但却未深入社会生产关系领域的批判中去,因而其景观拜物教批判也未能真正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因此,德波提出的解放路径必然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一个崇拜自然的作家.沈从文式的自然崇拜不仅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潮中的"泛神论"有关,更源于他对作为中华古老文化孑遗的巫楚文化的直接承传.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滋养了沈从文这位有着深挚的对于自然的"泛神信仰"的文学赤子的,乃是历史上的湘西社会--那片"人神和悦"的自然家园.<边城>的悲剧是人类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惑冲突的悲剧,预示了人类文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4.
唐正东 《学术研究》2005,46(5):13-18
马克思从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出发,以物质生产为基础构建了人类解放的理论逻辑,其中蕴含了把经济提升到哲学的层面上来加以实现的深刻思想.可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思潮中的不少学者却不加分析地指责马克思陷入了生产主义拜物教的泥潭.本文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学分析为基础,试图证明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的解放逻辑决不是生产主义的拜物教.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学由获得现代科学意识起步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出自西方文学演进序列的“超验模式” ,因其先天性的价值预设功能备受新文学倡导者们青睐 ;片面强调文学在其社会意义上的科学属性导致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科学拜物教现象 ;现实主义的科学化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造成了它本身难以避免的历史性局限  相似文献   
16.
莫雷 《理论界》2008,(3):99-100
齐泽克试图通过结合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提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齐泽克通过分析商品拜物教,揭示出意识形态的不完整性,征兆就是颠覆意识形态普遍性的崩溃点。他不同意把意识形态看作虚假意识的看法,他认为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现实的无意识的幻象。意识形态的幻觉不是定位于"知",而是定位于"行",信仰和服从支撑着意识形态幻象。  相似文献   
17.
自波德莱尔以来,"新奇"成为审美现代性的核心范畴之一.波德莱尔之"新奇"是指艺术家对瞬间呈现的美的捕捉,它标识着主体的"独创性";阿多诺把艺术对"新奇"之物的渴求,规定为艺术对抗物化现实的"动能"和策略;罗兰·巴特的"新奇"则是指"文"的生产性.通过对"新奇"的意义之蜕变的考察,透视出审美现代性展开的脉络及其危机.  相似文献   
18.
杨生平  韩蒙 《江汉论坛》2014,(5):110-114
面对消费社会中消费物、消费主体以及需求性质的新变化,鲍德里亚在批判马克思拜物教理论基础上替代性地提出了符号拜物教理论。由于过分凸显消费批判与拜物教批判的符号学视角,鲍德里亚彻底否认了物质生产,夸大了符号的主导作用与消费社会的非连续性,导致消解拜物教的现实道路的堵塞和幻想般的象征颠覆的出现。与之相反,马克思立足于从物质生产到资本批判的方法路径,从生产过程出发理解消费过程,阐释了消费过程的资本运作及其社会效应,并指明了拜物教实质和拜物教批判的辩证特性,从而为分析和超越拜物教的当代形态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