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25篇
劳动科学   9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117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76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6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按劳分配原则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分配制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党章和宪法的确定。但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按劳分配原则的科学内涵存在不同的见解,尤其是现行高等学校教科书的表述不一。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按劳分配原则的论述,可以得出按劳分配的科学内涵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要以一定的方式为社会和集体提供劳动,社会和集体以劳动为尺度,在对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根据每个成员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给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相似文献   
52.
自党的十五大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以后,按生产要素分配在实践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尚处在资本短缺,劳动过剩的特殊历史阶段,使得在分配中物的要素无限扩大,人的要素受到排挤;这样生产要素中物的要素所有者或掌控者存在着资本强势的超额分配,而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份额却大大缩减。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物的要素扩大化已经带来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并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当前,在政策上迫切需要调整物的要素被扩大的现实,强化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达到分配公正的目的。  相似文献   
53.
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的也是迫切的课题。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走出认识误区,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制定新的战略,强化制度创新,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重围,把共同富裕作为当代中国最大的民生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54.
宋斌 《人才瞭望》2006,(10):8-9
党的”十五大”和《决定》指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种理论的发展,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理论概括,也体现了重视生产要素在参与价值创造、分配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人们对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认识随着不同经济成分的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出现而产生分歧,需要澄清并进一步深化。按劳分配的本质不能离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探究对“劳”的正确评价标准不能急于求成;理解和评判按劳分配不能以“公平”为标准;应不断丰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内涵;劳动贡献得到有效激励是衡量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总之,要通过扩大劳动者的劳动权能来确保按劳分配主体地位不动摇。为此,一要增强国有资本与劳动的结合能力,二要努力构建劳动权益主导下的利润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56.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内容出发,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然后,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二者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1)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2)按劳分配要借助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把劳动力价值分配和按劳动贡献参与分配结合起来;(3)按生产要素分配要正确处理好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保证劳动者和投资者合理合法的物质利益;(4)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既要注意克服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通过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研究,不断创新收入分配理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7.
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将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不良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对分配的性质进行了科学的阐明,并且对收入分配的对象和原则也进行了深刻系统的论述。本文依据马克思收入分配的理论,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相关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58.
劳动力价值如何评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文章从劳动力价值的可变性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形式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指出劳动力产权分为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劳动力产权中的资本性、投资性决定了这类复杂劳动力实质上是劳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转化为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所有者,依据某种标准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相似文献   
59.
本文就学术界有关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二者结合的客观必然性、模式、措施等观点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0.
剩余分享与收入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阶段社会主义中按劳分配并不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而宜理解为按劳动力产权分配.劳者有其股只不过是劳动者分享经济剩余的形式之一.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点在于按劳动力产权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