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57篇
劳动科学   2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73篇
理论方法论   41篇
综合类   599篇
社会学   74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婚内侵权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法制日益健全、人们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夫妻一体的观念正在被打破,对于婚姻存续期间夫妻间的侵权,当事人也应承担民事责任。然而,现有法律规定不足以对受害人进行有效救济,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构建婚内侵权的损害赔偿制度。本文在对婚内侵权现象解析的基础上,从规范基础、权利基础、制度基础以及对构建障碍的解析等方面论证了该制度在我国构建的合理性,并运用民法的一般原理,同时考虑到夫妻关系的特殊性,对其予以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法律上对因国家侵权(包括行政侵权)造成行政相对人精神损害做出了经济赔偿的规定。在行政赔偿中增加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应遵循以下原则:法官的适当自由裁量原则,惩罚性赔偿原则,禁止滥用原则,数额适当原则,关注个体公平的差异性原则等。  相似文献   
13.
天平 《女性天地》2007,(1):20-22
为了爱情,她毅然放弃生育而一心呵护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孩子,后来,一纸亲子鉴定认定她抚养了10年的孩子并不是丈夫的亲生骨肉!为了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她冒险高龄怀孕,结果生下一痴呆儿!于是,一场因耽误优生时机而追讨巨额精神损害赔偿的官司拉开了帷幕……  相似文献   
14.
浅议精神损害赔偿举证责任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分析了精神损害赔偿举证责任问题的现状,认为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受害者在事实上存在着举证困难的问题,如果局限于传统的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原则,作为受害方可能无法进行有效的举证。因此,应当对精神损害赔偿举证责任问题作出特别规定,以切实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了提高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的司法裁判的统一性,有效的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中,应该从三个方面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举证责任制度:首先,慎重对待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中的事实推定;其次,细化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中的举证责任;第三,确立精神损害标准化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梁女士在为村委会干活期间,被村民的狗咬伤,梁女士起诉要求村委会赔偿损失。法院判决被告某村委会赔偿原告梁女士各项损失  相似文献   
16.
婚姻是受法律保护的民事法律关系,其绝对权的性质决定了任何人不得侵犯,第三者介入他人婚姻的行为侵害了无过错配偶方的配偶权,给其造成了人身和财产的损失,根据我国法律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与做法,第三者必须承担损害婚姻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有关国际公约和英国判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商法>和国内其他法律,对有关救助人的损害赔偿责任进行了探讨,并认为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救助人应对救助作业中因过失导致的损害享有责任限制.  相似文献   
18.
生态损害赔偿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重要的救济性制度之一,其规范的目的、动机、价值、架构等诸构件决定着生境主体及其权利何以成立的基础性承载和充足性解释。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从人域契约的“人域法”层面确立了“生境”的独特价值、独立的存在权和独立的法律人格;从自然契约的“人际法”层面打破了“人域法”理论的封闭体系,将伦理价值植入环境法律规则之中,摆脱了传统“人域法”对非政治化和非伦理化的唯理主义形式的追求和表达,复兴了中华法系“法律应当伦理化而非工具化”的灵魂与传统,确立了法益保护从“人域优先”向“人际优先”法律价值的转换,丰富了环境法理学的秩序观念和学理原则,拓展了传统人域法“主体中心主义”规则体系的界限与边界,为开启我国环境法从“主体模式保护”向“关系模式保护”生态法律观的变革与价值功能的转换提供了超越性的实践尝试与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之间存在高度相似性,其实质上是一种竞合冲突。本文拟从基础理论和法律性质两个层面辨析两诉异同,分析两诉在诉讼主体、诉讼客体和法律后果等方面的竞合表现,在此竞合关系下,二者的衔接适用易产生一案两诉浪费司法资源和衔接程序不当、威胁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存留等问题。以类型化思维处理两诉关系是当前二者衔接适用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规避现有制度弊端的基础上,考虑将两诉进行适当调整后仍保持独立,发挥各自制度的优势以达到救济目的;待制度发展成熟后可通过协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进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来厘清两诉的分工和衔接,以更好完善衔接路径,发挥制度合力,共同救济环境损害。而从根本上解决两诉衔接的制度问题,需要在民法生态化背景下,结合环境法与生态化民法典,发展系统化、整体化的法律救济制度,以回应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提要]二倍工资规则随着劳动合同法的修改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二倍工资中的第一倍工资的法律属性属于劳动报酬,第二倍工资的法律属性既非补偿性赔偿,也非惩罚性赔偿或奖励赔偿,而应定位为奖励(惩罚)。现有二倍工资规则构造存在同类行为的违法性要件不同、“视为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冲突、部分地方政策性内部文件内容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等缺陷。应当合理确定二倍工资重构的路径,科学确定二倍工资规则的违法性要件和责任限度等规范要素,通过对《劳动合同法》第14条第3款、第82条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5、6、7条的修改并出台司法解释的方式实现规则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