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20篇
劳动科学   19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5篇
丛书文集   310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628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通过对古今中外关于不动产物权公示制度的历史及内容分析,通过对物权公示的对象及功能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物权法草案》第九条规定不符合我国国情,应当修改为:“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可以以登记、交付不动产、交付不动产证书以及公证等可以证明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的事实的方式为之;但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这样的立法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也符合民法中当事人意思自由的基本理论,还足以保护善意第三人。  相似文献   
62.
近代中国报纸广告发挥政治效力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直接通过广告发表意见、表达立场或陈述政论,发挥政治影响力;以报纸广告为联络手段或动员方式间接地为政治服务:广告中的民族主义内容客观上助涨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63.
预告登记是不动产登记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保障当事人的权利、保护不动产交易安全、维护市场信用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我国《物权法》中关干预告登记的规定,分析预告登记的特征、性质、适用范围、效力,并结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借鉴实践经验,指出了预告登记应该进一步明确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4.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物价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是正常的。从最近20年看,只有1998年、1999年和2002年三年四川物价出现负增长。物价温和上涨对经济增长有刺激作用,对经济发展是利大于弊。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四川省物价涨幅加大,1~8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0%,其中8月份同比上涨8.9%,创下1997年以来的单月涨幅新高。  相似文献   
65.
《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体现了税收公平原则,是平等权原则在我国法制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步.平等权原则对于全部国家公权力具有拘束力,纳税负担平等作为宪法平等权原则的下位原则,体现为量能课税原则,并具有宪法上的效力,拘束税收立法.税收负担平等的标准就是合理的差别待遇的标准,构成平等权原则在税收立法、行政和司法领域的判准.  相似文献   
66.
民事审判与行政审判之间的权限划分与协调问题相当复杂,关涉主管权限划分、审理顺序、判决效力之间的协调以及权限冲突四大方面。对此,不仅国外没有统一的制度模式,而且在理论界也存在着较大争议。因此,加强对该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并加强相关立法建设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67.
合同形式与合同效力的关系问题历来在我国法律的规定中就不甚明了.法律规定的模糊阻碍了司法实践的统一运作.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各国法律的比较研究,尤其是通过对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此问题的相关立法规定、学理的梳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对司法实务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8.
论我国商事登记中不实登记效力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实登记的效力 ,指商事登记中登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下登记事项是否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普遍效力 ;属于登记效力层次中的一般效力。不实登记有别于虚假登记。各国立法对不实登记的效力均遵循商事行为外观主义与公示主义这一最主要的法理基础 ,其例外则体现出对安全价值和效率价值的取舍。我国不实登记效力制度方面的立法还不完善 ,有必要明确相关概念制度 ,并区分登记效力和公告效力。  相似文献   
69.
我国指导性案例的效力经历的是由柔性到刚性转变的渐进过程,但人们却并未就其规制司法裁判的约束效力取得相同的理解和一致的认可。对此,人们可以制定出多种关于案例指导制度实践功能的描述性设计和规划,每种设想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效力定位。但作为非正式的法律渊源,指导性案例的最终归宿必定是回应当下的司法现实,只有将其映射到社会生活当中,才能真正探究其制度运作的实践功能所在。其实,指导性案例的角色定位不当反映出理性与权威之间存在的悖论,与其将指导性案例的裁判理由和裁判要旨强加于人,不如充分发挥其理性说服的意蕴和效用,力求引导人们就诸多问题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70.
通过案例整理发现,现行法律制度中,判定主体资质有瑕疵的建设工程合同无效的理由主要为违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和法人行为能力欠缺,但此种认定路径并不合适,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判定理由更具正当性。对于主体资质失而复得从而恢复合同效力的司法解释,无论是法律行为的补正或确认制度,或以主体资质作为法律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等学说,都难以成为其理论依据。从保护特殊建筑的法规立法目的的角度,可以判定主体资质嗣后取得的合同有效,但这只能是少数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