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143篇
劳动科学   25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16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563篇
理论方法论   129篇
综合类   1056篇
社会学   94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48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政府征收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在政府征收过程中,公共行政权力的滥用,已严重地侵害了公民的私人财产所有权.要有效地保护公民财产权,必须合理地界定公共利益,树立正确的私权理念,限制公共行政权力,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82.
2007年颁布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确立了我国公务员处分救济"复核+申诉"的行政主导模式,但并未规定行政救济机关的组织形式,也没有排除司法救济介入的可能,这就为从制度上完善我国公务员处分救济模式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应设置独立委员会性质的行政救济组织,并辅之以有限的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83.
违约性的非财产损害赔偿并非因其产生在合同中就都是违约损害,也可能有侵权损害.违约性的非财产损害是否予以赔偿,采取何种模式予以赔偿取决于违约性的非财产损害的性质.违约性的非财产损害是由违约行为引起的违约损害,当然适用违约责任予以救济.这里所要注意的是,有些合同的给付目的具有非物质性(精神性),但是不妨害其本身的物化交换意志,因而此种给付本身就具有了财产属性.因而此种合同下的违约性的非财产损害仍旧属于对合同债权的侵害,仍应按违约损害赔偿来救济.  相似文献   
84.
公民参与运动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同时要求社会公众要提高自身素质。从政府和社会公众两方面共同努力,使得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必要性深入人心,更好地促进公民参与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5.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执行异议之诉具有进步性,有利于加强对相关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但是《民事诉讼法》中的这一制度仍然存在不足,如效率不高,违背审执分离原则,不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等等。这就需要进一步对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进行完善,以更好地实现其法律功能。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  相似文献   
86.
8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在全球蔓延,各国为了振兴本国经济、保护国内市场,频繁采用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进口。本文对贸易救济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这三个最常用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进行分析,得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8.
传统观点普遍认为,律师就是打官司的,即律师的法律服务局限于打官司。而打官司的形式不外乎是诉讼或仲裁,诉讼又有刑事辩护、行政与民商事代理之分。其实,随着社会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律师的法律服务不再停留在传统的诉讼法律服务,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国防、外  相似文献   
89.
当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主体性权利,私力救济就随之受到更多的关注,即使在公力救济更受鼓励的今天,私力救济依然保持了它自己的领地.因为法律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强者的武器,所以弱者在寻求权利救济的时候,常常不得已采用私力救济的手段,而消费者权益保护就有明显的弱者寻求救济的特点.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私力救济必然有其运行的逻辑.因此,我们应该允许处于消费弱势地位的人们通过一定的制度创新来实现他们自己的权利保护,这或许是一种代表权利主体自主性的私力救济和国家权力互动的新形式,既有利于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也有利于国家实现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90.
社会福利制度与公民权的结合便形成社会公民权。社会公民权之目的是确保一定的福利水平,使公民过上一种“文明化的生活”。而国家一般通过宪法等形式来确认社会公民权。公民与国家在社会公民权方面的争议可通过社会公民权的适当限制、理性的公众参与以及相应的司法救济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